5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2.5%,受退税减税等影响大

2022年06月17日 06:42:22 | 来源:第一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份财政收入形势虽略有好转,但依然大幅下滑。

  6月16日,根据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5月财政收支情况,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25万亿元,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32.5%。这一降幅较4月份缩窄近9个百分点。

  5月与4月均罕见出现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最主要原因是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较大,导致财政收入减收。为了给企业纾困,今年实施力度空前的1.64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并集中在4月至7月份集中退还。根据官方数据,4月份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8010亿元,5月份约5385亿元。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直接导致增值税收入大幅下滑。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16586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3.4%。

  市场关注“真金白银”财政数据,更在意的是其背后反映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财政收入,更能真实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根据财政部数据,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明显缩小,为同比下降5.7%,与4月份相当。

  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为何5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仍出现下滑?

  专家分析,5月收入继续下降,主要是受4月份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下降,以及缓税减税因素影响,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12.7%。另外,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房地产相关税收下降较多。

  从前5个月财政收支数据,可以更完整全面地掌握财政收支状况。

  财政部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其中最为核心的全国税收收入为7245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6%

  分税种看,前5个月,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6%,除受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影响外,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延续实施等因素也拉低了增值税增幅。

  前5个月,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其中,煤炭、原油等行业利润增长带动相关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8.3%,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另外,前5个月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6.8%,主要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6.5%等因素带动。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多退1704亿元,增长25%,有力促进出口平稳发展。

  有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留抵退税因素逐步减小,未来全国财政收入有望逐步恢复增长。

  从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5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中,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经济出现了反弹。

  按照今年中央与地方预算草案,今年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10140亿元,同比增长3.8%。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大口径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依赖的土地出让金就在其中。受楼市低迷、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紧张等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依然大幅下滑。

  财政部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9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1%。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61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7%。这一降幅较前4个月略有缩窄。

  多位地方财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滑,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当地年初设定的收入目标预计难以完成。

  相比于财政收入大幅下滑,财政支出保持增长,这也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发力。

  财政部数据显示,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接近10万亿元,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这一增速与前4个月相同,明显高于收入增幅。

  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民生等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基建类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比如,前5个月,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8.2%。与基建相关的农林水、交通运输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外,政府性基金支出也继续发力,保持较高增速,而这跟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有关。

  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3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这与收入端大幅下滑呈现鲜明对比,而支撑高支出主要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提速。

  根据公开数据,今年前5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累计约2033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5万亿元。这些钱主要投向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

  正是受益于一般公共预算中基建类支出保持增长,和专项债资金推动,今年基建支出增速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7%。专家普遍认为基建投资增速走高,有利于稳投资稳经济。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