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种树人

2022年06月09日 16:09:4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悬崖上的种树人

  本报记者 秦骥 张斌峰

  王永红从来没有想到,在陡峭光秃的悬崖上能种出树来。

  他更没有想到,把这个“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是自己。

  109日一大早,王永红站在一处崖顶。天色有些昏暗,但郁郁葱葱的草木依然把连绵起伏的山岭渲染得一片浓绿。王永红可以看到黄河在山脚下浩浩荡荡地流淌,可以听到壶口瀑布传来的阵阵涛声。

  让黄河在绿色中穿行,曾是王永红最大的梦想。现在,他正向着这个梦想,不断前行。

  梦想

  1998年,王永红回到自己的家乡——延安市宜川县寿峰乡如意村。此前5年,他在北京当厨师。返乡后,他买了一辆三轮车,给一些工地拉送物料。

  王永红家住黄河晋陕大峡谷旁,站在山梁上,就能看到壶口瀑布奔腾的激流。

  生长在黄河岸边,王永红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虽然仅仅初中毕业,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但他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他耳熟能详。“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的旋律经常在他的耳畔回响。

  能与这样一条河相伴,想着都让王永红激动。

  但每次看到黄河岸边的荒凉景象,王永红又感到心痛。“这里的树太少了,有的山上一棵树都没有,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和岩石。”

  单调的黄色经常让王永红感到窒息。“我想着,啥时候黄河能在一片绿色中流淌那就好了。”

  2002年,王永红进入一家造林队,开始干起种树的活。“这个活干起来很累人,收入也不高,一天能挣25块钱。”

  选择种树,王永红主要是为了让家乡变得绿起来,让黄河岸边变得绿起来。每次种树,他都非常认真,尽力让树成活。

  2004年,为了能更好地种树,王永红成立了自己的造林队。

  种树,成了王永红的事业。“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累点不算啥。”

  每年从春到秋,王永红带着队员们几乎每天都在山沟沟里种植或者管护树木。17年来,无论烈日暴晒,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不是极端天气,总能看到他们劳作的身影。

  种树,本是一个单调的重复性劳动,王永红却干得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看到树木生机勃勃,他便欣喜。看到有的树木枯死,他便心痛。

  因为干活踏实,种的树木成活率高,王永红承接的种树任务越来越多,他的造林队也由最初的不到10个人发展到30多个人。

  看到家乡的荒山荒坡在自己的努力下渐渐变绿,看到黄河岸边的绿色越来越浓,王永红觉得自己是充实的。劳作间隙,他会站在山头举目四望,欣赏一片片林木。那,是他亲手描绘的画作;那,是生机勃勃有着生命的画作。

  王永红清楚的是,在他和其他造林人的努力下,家乡变得越来越绿,黄河水变得越来越清。

  王永红不清楚的是,这“绿”与“清”背后的重大意义。

  黄河之所以黄,主要是因为河水中蕴含大量的泥沙。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长期的陡坡开垦、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破坏,一下大雨,大量黄土就会随着雨水流入黄河,将河水染成黄色。

  黄河治理的根子在中游,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宜川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宜川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为950万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彻底告别“一碗水半碗沙”的历史。

  王永红清楚,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一起使劲,让黄河在绿色中流淌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挑战

  2012年,有10年种树经历的王永红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悬崖上种树。

  这个想法并不是无端产生的。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黄河岸边的山上、山下绝大部分都种上了树,绿意葱茏,但是悬崖上却是光秃秃的。“山顶是绿的,山脚是绿的,山的中间却还是黄的、黑的,特别刺眼、难看。让我觉得自己虽然干了些事,但干得不完美。”王永红说。

  “村里几辈人,从来没能在悬崖上把树种活,就你能?”村里几位老人觉得王永红不靠谱,完全是瞎想。

  王永红心里也没谱。在荒山荒沟种树已经很难了,在陡峭的悬崖上种树到底行不?

  “行不行,先试试看。实在不行,我也就不想这个事情了。”王永红在宜川县薛家坪林场负责人的支持下,开始在悬崖种树。

  悬崖种树危险,而大家又没有任何经验。王永红决定从自身做起。他找来安全绳,一头系在自己腰上,一头绑在山顶的树上,拽着绳子,沿着崖壁一点点下去,到了种树点,让队友用绳子绑着镢头放下来。他用镢头在崖壁坡度较缓的地方刨出坑来,仔细整理好。

  铺土、栽树、浇水……种完一棵树,王永红觉得浑身没了一点力气,但他仍咬牙坚持着。用了一整天,他种了6棵树。

  难是难,但第一批树的种植成功,让王永红有了信心和底气。“悬崖种树,我能。”

  几次尝试之后,王永红有了一定的经验。他挑选了几个年轻力壮的队员,开始带着他们一起在悬崖上种树。

  悬崖种树,不仅仅是力气活,还是技术活。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种树,除了山势陡峭外,还面临着重重困难——土层浅薄,由于岩石裸露,地表仅仅覆盖20厘米左右土层;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较少,植被生长缓慢;气候干旱,夏季容易出现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秋冬季降水较少时往往会出现干旱致树木死亡;兔害严重,野兔经常啃咬树根;风力较大,每年11月至次年5月,风力可达6级至10级,苗木容易被吹倒,或由于摇动导致无法生根而死亡。

  在宜川县林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永红和造林队队员以及林业技术人员一起,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通过客土回填,就近取土,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通过科学施肥,将肥料与土壤搅拌,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通过栽植大苗,选择优生树种,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通过深栽深埋,稳定苗木、保湿保墒,解决风力较大的问题;通过适时浇灌,解决干旱问题。

  挖一个坑得半个小时,每个坑里需填一立方米土,仅这些土就需要用绳子上上下下运送20多次。“费工夫,收益低,但我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必须坚持下去。”王永红说。

  呵护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种树难,管护树木也难,管护中最难的事情是浇水。树种下的前3年,必须保证水分充足。

  王永红在山顶修建了水池,用农用车把水从山沟运到山顶,再通过管子给树浇水。紧赶慢赶,一天只能浇大约200棵树。为了既省水,又给树多浇水,他先把树坑的土挖开,浇完水后再把土回填进去。“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杂草也要及时拔掉,免得杂草吸水。”

  除了累,还有苦。

  因为经常在山崖上上下下,王永红和队员们胳膊、腿上的擦伤从来就没好过。对此他们已经习惯了,擦伤后,该干啥还干啥,根本就不当回事。

  夏天,阳光直射,岩石滚烫。为防止烫伤,造林队员得戴着厚厚的手套;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凛凛。为方便干活,造林队员只能穿着毛衣。治疗感冒或预防中暑的药物,他们得随身携带。

  除了累和苦,造林队员还时常面临危险。

  “种树时,大家眼睛都往上面盯,不敢往下面看。往下面看,人会害怕,甚至腿发抖。”王永红说。

  有一次,王永红正在悬崖上种树,突然保险绳一头松了,他贴着崖壁往下滑。滑了两米多,一处缓坡挡住了他。再往下,是十几米高的山崖。王永红吓得瘫坐在缓坡上。一瞬间他犹豫了——这个事还要不要干?

  王永红想放弃。但当看到对面山崖上自己种的树在阳光下透出浓浓的绿色时,他又决定继续干。“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走下去。”

  那次经历也警醒了王永红,必须时刻注意安全。他加强了造林队的安全管理,要求大家既要种好树,又要保证绝对安全。他的造林队,没有出过任何事故。

  王永红也有哭的时候。

  2017年,气候异常干旱,连续4个月不见一滴雨水,当年种的树成活率只有20%。看着一棵棵枯死的树,王永红眼泪唰唰往下淌。“一年的付出打水漂了。我不求挣多少钱,不求获得什么荣誉,只求我种的树能活,黄河两岸的山能绿。”

  第二年,为了把损失补回来,王永红的干劲更足了。

  刚开始,王永红栽植的苗木成活率在60%左右,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基本上是种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树绿一片山。”他自豪地说。

  王永红家离种树点很近,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很少回家,平时就和队员们一起吃住在工地。几个馒头,一碗烩菜,是他们最常吃的饭。

  在黄河晋陕大峡谷绿化中,王永红零事故、高质量完成石坑客土造林3万多亩。“别的事情我都不想了,只想着把荒山变绿山。”

  看着荒山变绿了,黄河变清了,天空变蓝了,空气清新了,王永红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没白过。

  9月初的一个黄昏,宜川县黄河晋陕大峡谷一处山崖上,王永红给一棵侧柏培土浇水后,他舒了一口气——今年的种树任务完成了。同时,他又有些失落——累是累,但一天不种树,他就觉得浑身不得劲。

  王永红回到家里开始专心干农活。但只要有闲暇,他总会到山崖上走走,看看树的长势。看着树,他心里就感到踏实。看着树,他就有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021年度陕西新闻奖、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评选结果公示二维码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