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院士逝世十周年 家人流泪告慰:孙子考上南大了 学物理

2022年06月07日 22:16:25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老林,我必须得来了,再不来,我以后不知道能不能来了……”5月31日,是林俊德院士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他的妻子、83岁高龄的黄建琴和儿子林海晨来到马兰烈士陵园,在墓碑前含泪轻声诉说对林老的思念。儿子林海晨也在父亲墓前告慰:“你的孙子考上南京大学了,学物理。”“我们的后代都比你期望的更好。”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1963年,黄建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国家正需要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参与到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被分配到马兰,加入核试验研究的队伍中,是后来马兰有名的“核大姐”之一。

  在马兰,她认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林俊德。两人不仅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也结为了志趣相投的夫妻,在基地成了家。 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两人共同奋斗在核试验的岗位上三十多年。

  茫茫戈壁,夫妻两人一次次目击了大漠之光,一次次聆听了东方巨响。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

  林俊德常对儿女们说,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

  生者奋发,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5月31日是林俊德院士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林海晨带来了一些好消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你的孙子考上南京大学了,学物理。”“我们的后代都比你期望的更好。”

   百年来,南京大学物理学科追求卓越,名家辈出,为我国物理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学科之一。100多年来,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培养的学生近2万人,他们活跃在科学、教育、军事、经济建设等行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林俊德的子孙这一代,他们将传承爱国精神,继续投身国防事业。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林俊德是谁?可能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一个山村。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从事核试验研究的工作。

  核试验,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试验。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核讹诈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唯有早一天拥有核武器,才能真正挺直腰杆。

  随后,林俊德受命担任首次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带领另外两名组员扎进戈壁大漠,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研攻关。当时,既没有实验设备,更没有技术资料,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

  1964年10月16日,随着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难以置信的是,所用的压力自记仪是林俊德拿自行车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宝贵数据。

  亲历第一次核爆后,林俊德更深刻地认识到: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国防尖端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于林俊德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世界核爆史上,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既定目标。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最硬的大国脊梁,才用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让中国14亿人民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在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林俊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2013年2月18日,中央军委追授林俊德同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颁发了追授林俊德的一级英模勋章和证书。

  把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

  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两个小时后,他终于累得再也支撑不住!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他太累了,实在太累了,已经累得睁不开眼睛,老伴儿轻轻地抚摸着他的额头……这是林俊德生前最后的影像。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几个小时之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请把我埋葬在马兰,这是林俊德院士临终前的交代。正如那首颁奖词所写: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这位大漠将军为我们展现了无数奋斗在科研前线的战士们的铁骨柔情。

  地处罗布泊大漠深处的新疆马兰,屹立着一座用天山花岗岩砌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安葬着陈士榘、张蕴钰、朱光亚等为我国核试验事业牺牲奉献的开创者们。无论过去多久,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一代民族精英、科技人才,无畏艰难,勇于创新,把功绩书写在大漠秘密的事业中,用信念挺起了中国的脊梁。这朵在罗布泊上绽放一生的“马兰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上。 

  编辑/孙美玲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永春组工、北洋之家、百度百科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