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给技能工匠一个“人才”的名分|2022高考作文拟作

2022年06月07日 13:39:1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浙江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熊志

  《天下无贼》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是的,人才已经成了当下最稀缺、最值钱的生产要素。就像浙江的“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所显示的,地方对人才的渴求程度,已经直观地反映在了招揽英才所开出的大额补贴上。

  高层次人才遭遇重金哄抢,已经成了抢人大战下的一个常见现象。但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人才?

  顾名思义,人才,就是“有某种专长的人”。但如果给一个人才打标签的话,相信很多人会想到科研、创新甚至高学历等标签。

  这正是当下人才评价机制的一个缩影。我们约定俗成的人才,通常是那些顶尖大学毕业,拿到了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然后在科研、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的英才,他们有漂亮的履历,有响当当研究成果。

  但如果让人才回到“有某种专长的人”的原始定义,不难发现,围绕学历,或围绕科研、学术成果的人才评价,其实是一种不够全面的机制。

  那些位于企业一线,但是不搞研发、没有高学历的蓝领人员,他们能成为某种人才吗?

  答案是肯定的。90后青年工人杨杰的故事,就提供了一个样本——他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并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在人才评价的主流叙事中,杨杰算得上一个另类。

  熟悉岗位操作、拥有丰富的专业工匠经验的技能型工种,在当前也受欢迎,但它远远没有那些科技人才受重视。人才评价单一,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重视,无法充分地发光发热。

  因此,就业市场上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用工荒,尤其是技术工人大量短缺。人社部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太愿意去制造业领域就业,不愿意去当工人。外卖、快递等新经济提供了一种更灵活、更高薪的就业通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在企业一线,沿着技能人才的通道向上不断攀爬,这一条上升通道太狭窄了。

  但事实上,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技能型人才实在是不可或缺,它是大国工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强国的题中之义。技术技能人才,也应该有发光发热的大舞台。

  所以,我们的人才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全面,让杨杰这样在企业一线岗位默默耕耘提升,不断积累专业经验的“匠人”,都能有一个“人才”的名分。

名师点评

  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向。浙江卷今年高考作文试题是关注人才。本文最大特点是分析说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开篇用《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点明议论的话题:人才。紧接着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什么是人才。然后列举现象:人们通常把高学历、高技术作为人才,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最后作者以杨杰为例,指出要健全评价人才机制,年轻人也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本文紧密联系现实,层层深入分析,行文流畅自然,有很强的逻辑性。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