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端午,远不止粽味甜咸、龙舟竞渡。
仲夏百草葱茏,粽米裹着箬叶,门外悬着艾草,巷口榴花灼灼……它们是活着的“小历史”,清浅的草木香中,透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忱。
— 箬竹 —
箬竹,是种个头低矮的竹子。它的叶片鲜翠宽阔,质地柔韧,久煮不烂,所以常被用作粽叶。粽子出炉,蒸腾的烟火气里,散逸着几丝竹叶清香。
箬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因此多见于南方粽,北方粽则多用芦苇叶。还有荷叶、笋叶、芭蕉叶等,也被“慧眼识叶”的美食家用来包粽。
粽叶有讲究,粽馅更藏乾坤——“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欧阳修描绘了宋朝一种神奇的粽馅:杨梅。莹润的糯米,苍翠的粽叶,心间一点殷红,既有美味,又有意趣。
此外,古人还会用松仁、红枣、栗子、红豆作馅,清代出现火腿粽,现在更是“万物皆可粽”。
馅分荤素,味分甜咸,叶分南北。一方粽子,裹藏着浩荡的岁月、广阔的风土。
— 艾草 —
农历五月入夏,气温猛升,细菌蚊蝇滋生,人也容易生病。
为抵御不利的自然条件,人们探索“驱邪避恶”的方法,进而发现了艾草的药用价值。加之艾草有辛辣气味,所以人们相信,把艾草插在门口,可以震慑“毒气”,保身体健康。
中医里的“灼艾”法,便是将艾草制成艾绒,燃烧艾绒熏灸穴位,以此活络气血,增强免疫力,至今仍被广泛运用。还有许多地方用艾草煎汤洗浴,驱寒祛毒。
今年是虎年,古人将虎视为神兽,便把它和艾草“强强结合”——将艾草剪成小老虎状,即“艾虎”插在头上,萌中透着凶。
在有限的认知下,去探索,去抗争,自强不息,是中国人对困难最硬核的表达。
— 菖蒲 —
菖蒲是生长于水边的草本植物,因叶片尖长如利剑,也被古人视为辟邪灵草,常和艾草一起挂在门口,同是端午的重要象征。
和艾草相似,菖蒲也富有药用价值,如健脾化痰等。古人端午时爱喝菖蒲酒,以求辟邪祛毒。
菖蒲的存在感,不止端午限定。它叶茎纤长,一丛并发,搭配山石与古盆,摆在书房案几上,不时还有香风暗渡,别是一番清雅小景,颇受文人喜爱。
不仅有观赏价值,菖蒲还四季苍翠,能耐苦寒,其坚韧淡泊的品性,正如君子风骨。
草木本无心,因人显其志。正因先人为草木赋予人格,对自然抱以诗意,才能将山川纳于胸怀,托物励心。
— 石榴花 —
端午时值仲夏,满眼皆是深浅青绿。只有石榴花,如一簇簇红焰,在浓荫中灼目盛开。
相传,石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中原,千年来渐渐融入本土文化。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在自家庭院里种植,寓意生活红火美满。
北方,出嫁的女儿会在端午时回娘家团圆,父母为闺女簪上榴花驱邪,祈求平安富贵,所以端午又叫“女儿节”。
唐朝有款盛极一时的“时尚单品”叫石榴裙,裙色如榴花般炽热,一如少女们蓬勃美丽的生命,是盛唐气象的明艳注脚。
我们常愿“生如夏花之绚烂”,大抵便如石榴花,让生命饱满热烈,欣欣向阳。
— 斗百草 —
87版《红楼梦》“斗草”剧照
端午民俗有不少“竞斗”元素,除了龙舟竞渡,还有百草之斗,即“斗草”游戏。
斗草分“武斗”与“文斗”。“武斗”玩法简单,两人将草绑在一起,向两端拉扯,谁的草被扯断便为败方,考验人的力量与草的韧性。
“文斗”则相对“烧脑”,游戏者先要搜罗花草,然后互报手中的花草名,名称要对仗,如“观音柳”对“罗汉松”,“君子竹”对“美人蕉”等(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报到最后的算赢家,堪称花草知识+文学素养+临场应变的硬核考验。
文斗中,还会附加些风雅的“赌资”增添乐趣。李白因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而广为人知的《清平乐》中,“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便指这一玩法。
“斗草”不局限于端午,暮春、初夏等幽草萌发的时日皆可。人们去芳郊踏青,与山水亲近,与草木熟识,一如近来火热的露营,好玩的不止游戏,更是与自然相融的野趣。
光阴过手,先人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从抵御抗争,渐渐到热忱亲近。我们站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将千百年间的智慧,融于寻常烟火,感悟这草木有情,人间有味。祝端午节快乐 (*^▽^*) ~
(内容顾问: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植物审美文化研究,著有《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中国荷文化经典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