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 | “石头记”里寄春光

2022年05月18日 17:56:36 | 来源:视界互联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手握一杯热腾腾的翼龙拉花咖啡,坐在180度落地玻璃窗前,阳光正好,对面整座鸡鸣寺的景色尽收眼中……最近,这样“出片”的景观咖啡厅成了不少人的又一打卡“心头好”,而它就“藏”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

  坐落在“网红”樱花路上,又毗邻“求姻缘圣地”鸡鸣寺,这座古生物博物馆显得格外“藏龙卧虎”——毕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和恐龙、剑齿虎一起“开个下午茶派对”,但你品味的不只是“网红”咖啡和蛋糕,更是自然历史的浪漫。

  在近年来的“博物馆热”中,人文历史类的博物馆收获了一大批文化拥趸,与这类热闹的文博场所相比,自然历史类的博物馆稍显冷门。而在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里,有座似乎“小众”的古生物博物馆正走入大众视野,凭借高颜值的拍照场所与超硬核的古生物化石,变得热门起来。时值5·18国际博物馆日,视界观走进这座博物馆,与馆长王永栋一起,细数亿万年地球之变,漫谈生物演化,解读化石的奥秘。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而建,是国内成立时间最早的古生物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2021年1月,经过重新改造升级,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简单“粗暴”将学术成果照搬进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在当下已不流行,在这里取而代之的,是对展品更有深度的解读和更有温度的诠释。

  门厅中,一组“生命演化时钟”作为参观的开场,演示了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第四纪人类出现的过程,“进化中的生命,演变中的地球”的展览主题由此揭示。馆内展出了千余件精美的化石标本,从“澄江动物群”和包括“镇馆之宝”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到邓氏贵州鱼龙、巴氏剑齿虎、南京直立人等,这些化石的存在,证明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生命之河流淌了至少38亿年。

  南京的地层:

  在世界大都市中都罕见

  在这条生命长河中,南京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所写就的中华史书翻翻就是一眼千年,但一千年在自然历史面前连“眨眼”的速度都赶不及。殊不知,南京地区的地质历史厚重到可以追溯至七亿多年前。王永栋介绍道:“这里所在的宁镇山脉就保存了六亿年来南京及周边地区完整的地层序列,是中国近现代地质古生物学研究的‘摇篮’之一。”

  在博物馆里,从一楼通向二楼的楼梯被打造成了一条“上山之路”,这一造型模拟的是自5.4亿年至1.4亿年前的南京地层概貌。沿阶而上,每迈上一层,就等于跃过了一千万年,两侧地层剖面记录及蕴含的化石仿佛自然史书上的注释,将南京亿年海陆变迁史“演绎”了一遍。

  “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连续,这样丰富的地层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不多见的,它就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王永栋对此进行说明,南京一些地区就是世界标准地层剖面的命名地,包括金陵组、雨花台组、象山组、栖霞组、龙潭组等,“比如旁边鸡鸣寺所在的鸡笼山就是侏罗纪的地层,也就是恐龙时代的地层,我们把这里叫做象山组,这边既有植物化石,也有动物化石。”南京地层如此丰富,古生物蕴藏也是多姿多彩,一些在南京地区发现的化石直接以“南京”命名,如南京花、南京蜓等,都在馆内有所展示。

  浙江、山东、安徽都有恐龙,

  江苏却没发现过?

  那么发现过侏罗纪地层的南京地区,是否也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呢?“这个确实也是大家非常好奇的地方,在周边省份像浙江、山东、安徽都发现了恐龙,但在南京地区或者江苏境内,我们有关恐龙的发现还真不多。”

  对此,王永栋分析道:“蕴藏恐龙化石的很多地层是白垩纪的,但这些都还没有在江苏发现,可能我们这个地方的环境不适合恐龙的生长,它们基本跑到浙江、山东去了。而侏罗纪的地层主要在四川盆地、新疆以及东北地区发现居多,虽然那个时候鸡鸣寺这一块也有侏罗纪地层,但我们这里属于小型的冲击平原,远离恐龙活动的大型盆地。”

  即便如此,作为古生物界中的“巨星”,恐龙依然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厅里最大的主角之一。在这座以珍藏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博物馆里,最吸睛的是一具高大的恐龙骨架化石模型——这是发现于重庆的合川马门溪龙,脖子全长达9.3米,是世界上已知脖子最长的恐龙之一;在它的一侧,一只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将军庙单脊龙正抬头向其仰望,另一只来自四川自贡的多棘沱江龙则俯身作觅食状;马门溪龙的前方是一排玻璃柜,盛放着来自河南的一窝窝恐龙蛋……发掘于全国各地的恐龙化石和展出的模型种类丰富,都珍藏于此,这里俨然是窥见远古恐龙时代的一道深度科普窗口。

  “六代单传”古生物学:

  研究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奇形怪状的恐龙是让观众走进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法宝,但如何才能将大众对古生物短暂的猎奇转化为持久的吸引?多年前,古生物学“冷僻”到被戏谑为一门“六代单传”的专业,其中人才的稀缺让这一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意识到科普力量的重要性。

  眼下,这个命题的解决方式正在被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一步步实践。通过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趣味讲座、研学活动等项目,古生物迷们从眼观到动手、从室内到户外、从触摸到挖掘,在探索地质古生物之旅中体验到乐趣。“比如,青少年们可以走进实验室,给化石做CT扫描,看到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构造,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与化石‘亲密’接触。”

  除了乐趣,更多的是意义——研究古生物化石究竟有什么用?这是很多观众的疑问。“古生物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这个领域我们探究的是生命的起源,特别是著名的‘达尔文进化论’,它的很多理论都需要靠化石来验证,从而揭示地球生命历史过程、探索世界未知奥秘。”同时,王永栋还强调,古生物化石还有推断煤炭、石油等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规律的作用,“它既是构成能源和矿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寻找这些资源的有力工具,无论在基础科研还是在国民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王永栋说,“化石并不是很冰冷的东西,它其实是有温度的,有它的故事和内涵。”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这座巨型“时间胶囊”里,亿万年前的生物虽然凝固于一瞬,但它们用无言的方式“叙述”着自然演化的故事,向观者展示物种进化的轨迹,传播地球生命的知识,而这也是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出的力量与能量。

  晚春光景里,握一杯咖啡,与古生物博物馆化石为伴。这场跨越六亿年的对话也就鲜活了起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