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理想教育小镇” 媒体人眼中的南京西善变迁史

2022年05月09日 10:22:0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六朝古都南京,可西望浩荡长江、凝视秦淮新河的区域,当属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这里,曾经是古朴偏远的小山村,也曾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接合部。如今,经历过“理想教育小镇”的培育,已经嬗变为一座幸福宜居新城,奋斗中的西善人苦尽甘来。

  “奋进现代化的新西善具有标本意义。”日前,紧随“新西善”发展脚步,推出过记录“新西善”建设征程大量报道的新华日报资深记者王世停,和笔者谈到“新西善”时,以言简意赅的这句话作了概括。

 

  王世停(左)在抗疫前线采访。

  王世停新闻从业已有20年,参加过很多重大主题宣传工作,入选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获得江苏省最美抗疫先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新华日报十佳记者等殊荣。在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工作期间,他长期关注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西善实践”,采写了丰富的深度报道。

  因为王世停近期一直在南通工作,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对他做了书面采访。

  笔者:您了解哪些西善历史与文化?您何时开始介入西善文化板块的建设,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世停:坦率地说,在2018年之前,我对西善桥了解并不多。虽然2012年起在新华日报南京记者站工作,并且联系雨花台区,但当时西善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对西善的印象,除了“南京最大规模保障房”所在地,也仅限于“郊区”“脏乱差”“投诉多”几个脱口而出的词汇。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我曾参加省委“大走访”督查组,当时推荐的督查线索之一就是西善桥境内的岱山保障房,环境脏乱差,信访投诉多。

  真正走进西善,是20185月。当时有一条新闻线索——西善这个“不起眼”的街道,计划大手笔兴建国内唯一“竹林七贤”主题巨型雕塑。按照正常理解判断,这会不会是基层铺张浪费的“拍脑袋”项目?然而深入采访之后,我发现背后另有故事——

  西善桥街道位于雨花台和建邺两区交界,与平良大街一街之隔,就是南京城市建设最“靓”的河西南区域,环境“一边像欧洲、一边像非洲”。之前,整个西善片区没有一处绿地游园。近一年来,西善桥街道围绕老旧小区和岱山保障房片区,投入3000多万元建了4个绿地游园。但街道有的干部认为:西善桥是郊区,老旧小区居民整天忙于生计,哪有闲心逛公园。不过,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的一句话给我“点了题”,他说:“城市双修需要投入,与缺钱相比,我们更缺的是高质量发展思想共识,是到了改变根深蒂固的郊区思维的时候了。”

  经过问居民访群众,我采写了《南京西善桥街道一“大手笔”引关注——百万元建一座雕塑值不值》报道。西善大手笔的背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破冰,“城市双修”不但要抓紧修,还要高品质地修,要敢于向全市最先进的板块区域看齐。

  真正让我觉得西善桥街道“不一般”的,是在街道看到的一幕。座谈采访时,墙上一张“蓝图”格外醒目——未来两条路打通直连河西鱼嘴,梅钢搬迁留下工业遗存,靠山沿河生态资源禀赋突出……时隔多年,这一画面历历在目,让我觉得,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发展梦想,未来一定会“了不起”。

  果然,这个街道接下来有了一连串的大动作、新动作——打造全国首个“理想教育小镇”,率先专门制定保障房片区商业规划,发展影视产业……西善桥也真正成了我的一座新闻富矿。就这一个街道,几年来采写了数十篇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甚至在“没线索”或者“找思路”时,我都习惯性地带着问题,到西善桥找答案。

 

  王世停(右)在基层群众家中采访。

  笔者:您对西善的历次采访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过往故事?在西善找到了怎样的答案?

  王世停:201810月,新华日报连续三天,在A2要闻版头条推出《岱山保障房治理创新》系列报道,关注西善桥社会治理创新的“岱山实践”。新华日报对一个街道如此聚焦,在我印象中从未有过。采访中的故事,更令我难忘。

  岱山“人员结构最复杂、风险隐患最密集、治理难度最棘手”,齐修社区又是岱山的代表性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多,吸毒、两劳人员集聚、人员结构极其复杂,治理难度最大。采访时,一间小屋子里坐了20多位居民,有的是采访对象名单“计划”外的,纷纷赶来要说说自己的感受。那一次采访,从早上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中午一起吃盒饭。对比岱山之变,每一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说。这样的“阵仗”,如此的热情,让身为记者的我,深受感染。

  有很多细节令人难忘。一位岱山居民说,以前别人问住哪里,自己总是说在西善桥。年轻小伙在外谈对象,都不敢说自己是岱山人。还有居民说,很多人住在岱山,但一直未把户口迁过来……尤其是采访中看到一个画面,岱山居民将一张写有“保障房”的标签撕掉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王世停(左)在会议现场。

  岱山不就是一只最好的“麻雀”?深入“解剖”它的创新实践,总结有效经验,对新一轮保障房建设管理将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带着感情,带着思考更带着感动,我一口气写下《共建共治共享,创出南京的“岱山之路”》《一纸商业规划的“蝴蝶效应”》《“标签之变”,用城市文明润泽人心》三篇重点报道,成为我职业生涯中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得意之作”。

  跟西善桥,我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思考选题遇到困惑时,我就去“点”上找答案。2019年是南京“招商突破年”,相比专业开发园区,基层街道普遍存在招商力量薄弱、空间载体不足、产业方向不明等“短板”。招什么商?怎么招商?如何突破?都是一道道“必答题”。我在办公室想了几天,也咨询了投促局和社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但仍然没有得到能说服我的答案。我去西善桥,跟徐立书记畅谈了一下午。他对此早有思考,已有行动,初显成效:打好“空手道”,炼就“发展大视野”;盯紧“必选项”,抢在“大幕拉开前”;不怕“做嫁衣”,跳出“一亩三分地”……形成了逻辑闭环。之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巧答招商三问——“思想破冰”方能“招商突破”》报道也水到渠成,为南京的街道招商提供了范本。

  记者是严重依赖思考的职业。在西善的每一次采访我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这里发展有思想,创新有思路,实践有成效,奋斗者的谋划经常会与记者的思考形成互动、共鸣。面上的要求在点上有创造性的生动实践,很多点上的实践对面上工作有启示价值——这就是西善桥作为新闻富矿的另一社会价值所在。

  笔者:您依据什么判断它是否跟风“特色小镇”?如何看待西善“理想教育小镇”所呈现的多元文化?

  王世停:最初听到西善桥要建全国首个“理想教育小镇”时,我是吃了一惊。第一反应是,这个保障房片区怎么能建得了?

  然而,向善家长学校“小手拉大手”,初见知旅共同体等教育产业落户,教育大家名家先后走进西善,引入名校布局……深入采访后,我看到了小镇的“理想”,绝非故弄玄虚的跟风行动,也就被吸引,愿意为这座小镇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最初《岱山七万居民盼来“教育小镇”》《为岱山建一座“理想教育小镇”》到《三个镜头解码西善桥街道“理想教育小镇”》《“理想教育小镇”,让幸福来敲门》……围绕这座独一无二的“小镇”,几年来,我连续聚焦持续关注,采写了一大批深度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小镇建设也从一个概念变成雏形,不断有新发展、新思考。理想教育小镇的深层次目的也渐渐浮出水面——“以社会治理视野谋划大教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反哺社会治理。”

  西善桥街道领导班子认为,打造“理想教育小镇”,就是要通过”理想教育”实现“理想治理”,朝着把孩子培养好、把家庭建设好、把社会治理好的“三好”目标,走出一条以覆盖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大教育”促进社会治理大提升的创新路径。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通过“理想教育小镇”建设,不但岱山治理难题迎刃而解,还打开了都市产业发展的空间,真正形成了个性化的社会治理“岱山模式”。

  202110月,长三角基层民主协商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基层代表、社会建设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上海“三会”制度、浙江“枫桥经验”等社区治理典型案例。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作为江苏唯一受邀参会的街道,登上论坛做专题分享。长三角社会治理“三桥会”,这张“邀请函”为何发给西善桥?既是一条好新闻,更是一个集聚社会价值的治理样本。

  笔者:您如何评价西善“文化惠民”的成功经验?您认为西善这些文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王世停:曾几何时,岱山当地的家长是叼着香烟穿着背心拖鞋去学校。现在,岱山办10多万人次的“民歌节”,现场不乱、秩序井然。这就是最直观的成效——社会治理之难,关键在人,根子是教育。往大里讲,“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最难的也是“社会文明程度高”这一条。西善的文化惠民系统性创新性做法,初步实现了这个“天下第一难”的事情:改变人。

  价值,我认为有“三个力”。

  一是有强定力。做一个网红小镇,只要肯投入并不难。但真正做“理想教育小镇”,是一个难如登天的事。尤其对西善、对岱山这样没有先发优势,缺乏发展能级、也没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街道而言,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么多年,我们亲眼看到“小镇热”之后的一地鸡毛,很多是眼看着楼起又眼看着楼塌。而西善“理想教育小镇”建设,不光是干部的思想更统一了,居民群众的思想,也形成了合力。之后,以产业链思维,有意识地“强链补链延链”。取得阶段成效后,不断深化小镇建设,赋予更多内涵,实现开新局。这样一锤接着一锤敲,才有了现在的西善。做成这件事,没有很强的定力是难以实现的。

 

  意气奋发的王世停。

  二是有创新力。基层街道“做大事”,往往“缺钱缺人”,很多人虽然想干事,但一直认为条件不具备,“等靠要”。西善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创新力体现在:一是“切入口”找得准,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区域“最短板”和群众“最期盼”精准发力;二是“新招数”用得妙,善用商业资源社会力量,善用“小手拉大手”的效应等,形成了“四两拨千斤”的格局;三是“系统化”做得实。

  三是有信心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不是一句空话。放在几年前,谁能想象岱山也能“搞好”?很多干部可能想着,只要任内不出事,做好“维持会长”即可。但西善桥的干部一直充满信心。采访中,街道班子说“最大保障房不是包袱是财富”,我当时接过话说“对区域发展是资源财富,对媒体是新闻富矿”。有了信心,才会有动力,才能有发展出彩的机会。

  笔者:您对西善未来的文化建设怀有怎样的期待?

  王世停:作为西善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见证人,我对西善的明天充满期待。

  我期待,西善能在岱山实践的基础上,以更大视野更大魄力打通岱山与西善的老社区”、缩短西善与河西之间的“距离”。哪一天,从河西到西善的开车行进过程中实现“无感”衔接,就是真正实现了融合发展。

  我期待,西善的文化能够更加“显政”。进一步挖掘外秦淮河、竹林七贤、古驿站文化,举办高层次论坛、展览展示活动,形成西善文化的总IP。未来以西善为圆心,向未来雨花城市新中心“两桥”形成文化辐射力。

  我期待,西善文化建设的“民间力量”更加彰显。政府出规划、定政策、造舞台,让居民群众,让社会资源长袖善舞。让文化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科技创新、区域发展。让西善文化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撰文/梁平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