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南信大收到一封跨越千里的寻人信 这位00后的秘密守不住了……

2022年04月10日 07:39:52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期我收到来自您学院一位大哥哥的爱心资助金,他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希望您能帮我找到他,并将我的谢意转达给他。”

  近日,一封感谢信出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的办公室中。信来自遥远的青海海北州,一个满怀感激的女孩希望能找到匿名资助她2000元的大学生,并将自己的谢意告诉他。

  信中语句真挚迫切,学院老师根据现有的信息,很快找到了这个“大哥哥”,他就是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的王凌涵同学。  

  在校大学生匿名捐助牧区女生

  据了解,写信的女孩是来自青海省海北三中的高一学生马小萍。海北三中位于青海省的东北角,这所牧区学校只有900人。马小萍所在的高一文科重点班有47个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不在少数,但孩子们却都异常刻苦努力。

  马小萍是其中最用功勤奋的学生之一。自从妈妈腰部受伤无法干重活后,父亲成为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能四处奔波挣钱,小萍成了半留守儿童。小萍在信里写到:“我的父亲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一直很重视我和弟弟的教育。无论风吹还是日晒,他从没有抱怨过,只是希望我好好读书。”所以马小萍从不敢懈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不久前,王凌涵与父亲聊天时无意中得知2000公里外这个女孩的故事。王爸爸在与朋友的一次通话中,了解到海北州的情况和当地孩子的困难,因此与家人说了自己的触动。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故事对王凌涵的震撼如此之大,“那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我还在想这件事,自己好像可以做些什么。”他回忆道。第二天一早,他就和父母表示:想用自己的钱匿名捐助那个女孩,用于她的学习和生活。父母意外之余却又倍感欣慰,马上着手帮他联系。为了方便马小萍学习和生活上使用,两千块钱辗转转入了她的班主任郑丽敏老师的银行卡中。而这笔钱,全是王凌涵自己“挣”来的。

  捐助资金来自兼职乒乓球教练收入

  王凌涵自六岁起开始练习乒乓球,乒乓已经陪伴他十三年了。在体校学习了五年乒乓球后,十二岁那年,他被选进解放军八一乒乓球中队。大家熟知的刘国梁、王皓、樊振东都来自八一队,因此王凌涵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十二岁时,王凌涵独自一个人从山东来到北京,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八一队实行军队化管理,队内竞争也十分激烈,但在王凌涵眼里,在八一队训练的四年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他的球技突飞猛进,结识了更多天赋异禀的乒乓选手,接受了许多经验丰富教练的指导,更培养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高中毕业后,王凌涵就没再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了,所有花销都是来自打比赛的奖金和当教练的收入。

  有了这雪中送炭的2000元,马小萍的书本费有了着落,家里人不再为了学杂费而焦急。而这件事,除了物质上的资助,还给小萍的心灵带来了更多的阳光。在郑丽敏看来,由于家庭的原因,小萍与父母聚少离多,交流的时间也很少,因此比较腼腆沉默,在班上并不打眼。可是那天,一直很“被动”的孩子,却主动来到郑丽敏的办公室询问,“我可以给那个大哥哥写一封感谢信吗?”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后,平日里不善言辞的马小萍,当晚手写了两页纸的信,把无法当面表达的感谢和羞于表达的情感,都揉进了文字里。

  收到信后,王凌涵已与小萍取得了联系。今后,资助的钱全部用于小萍的学习生活,郑丽敏代为管理时并将详细列出每笔支出的去向。

  央媒纷纷点赞 王凌涵,好样的!

  感谢信中写道,“哥哥的爱心资助,让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减轻了家中的一部分支出,更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一瞬间,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之火,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化为一股强大的动力支撑着我的信念,助力我前进。”

  一个大学生的善意,飞过了1700km,点燃了一个高中生新的希望,也为她种下了对未来最美好的向往。

  王凌涵的事迹曝光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纷纷点赞报道,不少网友留言,“看到了当代青年的光芒,这是中国的希望!”,也有网友希望“能留下牧区的相关信息、可供更多人参与”

  (来源:我苏网综合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微信公号、网友评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