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跨越天堑的“争气桥”

2022年03月21日 15:41:40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建设过程中,无数难题横亘在前,然而建设者们却没有丝毫退缩,硬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此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也被称为“争气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沪铁路因长江轮渡而“卡脖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在长江下游建一座过江桥梁,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复杂、难度很大,铁道部决定,发动全国的专家共克难关。面对美国桥梁专家“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和资料空白,中国团队对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边参考国内外的建桥经验和技术,边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苏联设计专家就建议,采用大直径管柱技术。时任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任总设计师梅旸春同志认为,这地方水比较深,覆盖的砂土层也厚,基岩有破碎带,提出了采用沉井加管柱技术这么一个方案。经过设计人员大量计算实验,最终采用了这种方案进行实施,当时世界上应该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总工程师刘俊说。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长达160米,又是公路、铁路两用桥,钢梁必须使用强度较高的合金钢,但国内还生产不出这种钢材,只能向苏联订购。当时中苏关系破裂,所需钢材停止供货。为此,“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山钢铁勇挑重担,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试验,闯过了重重难关,终于研制出了“16锰”低合金钢,也被称为“争气钢”。

  “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所用的钢材不再依靠进口,这种钢材经过岁月的考验,至今仍然是中国桥梁行业用途最广的一种钢材。”江苏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朱万悦说。

  大桥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更如长江巨浪,扑面而来。1964年9月,洪流中的大桥工程面临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机。建桥工人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以“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摆动,使大桥基础转危为安。

  铁路桥通车前一个月,桥头堡建筑成了最后的“硬骨头”。南京掀起了28天“大会战”。1万多名大桥建设者、10万多名全国各地志愿者,响应“到大桥义务劳动”,汇成磅礴之力。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提前通车,举国欢庆。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它的建成极大地提振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和信心,同时也为后续大桥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中国的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桥梁专家王立忠说。

  现如今,中国的建桥水平在不断地迈向高峰、刷新着世界纪录。而南京长江大桥所蕴含的精神,更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岿然屹立的丰碑,不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跨越新的“天堑”和“天险”,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奋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