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方言既是人在一方水土生长的标识
也是身处异乡时
耳闻便觉亲切的缱绻之音
江苏文艺广播携手讯飞输入法、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传统美学博主蜃楼志STUDIO联合出品AI方言公益短片《姑苏琐记·懒画眉》,以方言、文艺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来一场实验性的文艺复“新”。
《姑苏琐记·懒画眉》讲述明代隆庆年间爱好昆曲的苏州厨娘,因工作错失听戏机会,后偶遇来府中唱戏的伶人并款待其吃食,意外得到回馈,终以如愿的故事。
短片以小厨娘爱听昆曲为线索贯穿始终,既表露着旧时人们对昆曲的热爱,也从侧面彰显了当时昆曲繁盛的风貌与魅力。
AI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及语音语气皆透着真切,将屏幕前的观看者引进远去的时代,仿佛跳脱时空来了一场穿越。
《姑苏琐记·金缕衣》
21年底,方言保护计划首支AI方言文化公益系列短片《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AI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延续前作叙事风格,不仅表达了古时底层平民互助的美好情谊,还透露出精雅的苏式生活。在传统美学和温煦情感中,再现方言背后的文化自信。
AI饰角旁白 创新场景留住吴韵乡愁
方言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是彼此认同的标识,也是增进情感的纽带。为更好呈现古代文化之韵,《姑苏琐记·懒画眉》全片使用方言对话演绎,短片中全程担任苏州方言旁白的并非真人,而是由科大讯飞苏州方言语音合成系统配音完成。
重现软糯婉约的“吴侬软语”、将AI技术和古装文艺结合在一起,将代代相传的方言“带入”了互联网,“搬进”了视频中,碰撞出新奇的体验。
AI技术作为这一次科技浪潮的重要驱动力,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与生活场景结合的可能,赋以传统文化新的价值。此次,AI与传统文化跨圈共舞,预示着一个科技的生活化场景或已到来。
AI赋能 重现吴侬软语之韵
苏州话作为一种世代流传的语言,来源多样,十里不同音,标准难以制定,又缺少母语发音人和志愿者,所以在苏州话识别和合成系统研发过程中面临种种挑战。为了让AI说一口流利的苏州话,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联合讯飞上海研究院与合肥研究院等技术团队历时三年时间,积累千余小时的方言语料,通过技术迭代训练,最终使合成自然度和感情化方面获得进展。
讯飞输入法、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携手江苏文艺广播、蜃楼志STUDIO,将技术落地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影像中,让新技术与烟火气并存,打造出跟上时代步伐的文艺作品,带领传统文化以新颖的方式步入大众视野。
科大讯飞消费者输入法业务部总经理程坤表示,讯飞输入法自2017年发起方言保护计划,通过“AI+公益”创新方言保护形式,让方言重新活跃并深入大众生活,积累的珍贵语料搭建起“方言库”。其次,挖掘方言使用价值,在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下创新应用场景,比如讯飞输入法App实现23种方言以及5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还完成11种方言合成和2种方言翻译,将技术成果普惠大众。接下来,讯飞将继续联动社会各界力量,让方言更科学的保护,探索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文艺复“新” 鼓舞再拾乡音
古风物方言片拍摄团队“蜃楼志”STUDIO的团队名称源自清代同名长篇白话小说,意在传达“那些逝去的时代离我们非常遥远,真实存在事件种种,我们只能抓取小小一隅,如塑造梦境一般,带大家窥见时代的一角。”
在当今传统文化创作浪潮中,地域文化传播仍显不彰,蜃楼志团队希望能填补这空缺一角,结合自己对于传统美学与语言文化的认知心得,用镜头记录、以作品演绎方言之美,让更多人感受到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果镜头拍摄的只是阳春白雪式的说教,注定很难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懒画眉》之所以能呈现古朴、文雅的质感,离不开蜃楼志STUDIO对创作的精打细磨,通过作品直观表达传统美学。在民俗、服装、道具诸多细节上重塑传统美学,也融入很多新意,让更多人回忆起或开始重视地域传统文化。
比如,为让观看者一眼“穿越”回明代,蜃楼志寻访多地,觅得古宅中未经重新装缮的古旧厨房,从灶台、砧板到笼屉,都是真实使用过的旧物,保留了沉淀数百年的烟火气,为短片的真实感着下厚重之色。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特色铭牌,在短片中结合AI方言旁白,将历史重新展示于我们眼前和耳边,鼓舞观众再拾乡音,讲述家乡文化的美好。
AI助力传统文艺复“新”,与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双向奔赴,为方言的新时代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源远流长的方言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既是溯源之基,也是传承之本。《姑苏琐记·懒画眉》尝试利用科技创新的形式带动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播推广,是保护好历史、传承好文化、复兴好文艺的一种体验,我们期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提供一个有指向意义的坐标。
中国人重传承、不忘本的品格赓续传承数千年,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既是肉眼可见的实体,也早就在熏陶与教习中融入血液。将AI方言与文艺结合着进行艺术表达,是对传统文艺、地方乡音绵远流传的一次前卫探索,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开启的一场文艺复“新”。保护方言与文艺非一人能实现,需要有此共识之士凝聚力量,才能烧旺保护与传承的火焰。
延伸阅读
【造型妆容】女主厨娘在年龄的设定上比较年轻,所以发型参考明代容像画中留发侍女的造型,在头顶上编发挽成一个小髻,四周头发自然披下。出门听昆曲这场戏中在原有的发髻基础上插戴了一些比较华丽的花头簪,而在厨房中厨娘需要干活以及避免做饭时产生的油烟沾染所以去掉了这些装饰,仅在头上包着头巾保护发髻。其他侍女则统一梳着双丫髻,这种发髻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都是侍女的专属发型,二小姐的打扮则是参考明代版画中梳着云髻的女子,在双环的发髻前插戴一只正凤也是当时的流行。
【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最早由元代末年的昆山人顾坚创立,2001年被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昆剧创造了几百年的艺术辉煌,产生了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享誉中外的作品。在清代乾隆中后期,花部崛起,昆曲走向衰落。1956年《十五贯》“复生”了昆曲,此后直到被列为“非遗”、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昆曲才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