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灌溉总渠:铁锹挖出的治淮“超级工程”

2022年03月15日 10:51:18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68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的重要入海水道。这条横卧在苏北大地上的巨龙,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重要功能,护佑着这片土地和人民。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是在七十年前,由一百多万江苏人一锹一锹挖出来的。今天的《辉煌足迹》,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兴建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超级工程”。 

  淮河,是中国地理坐标上的南北分界线之一,也是流经我省苏北地区的重要河流。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淮河失去了入海道,曾经水旱灾害频发。1950年6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侵袭了淮河流域,四千三百余万亩土地被淹,一千三百多万人受灾。接到灾区电文,毛泽东主席潸然泪下,短短两个月内,接连作出四次批示,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治淮规划,确定“蓄泄兼筹”的总攻略,决定修建淮河入海道——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10月23日,治淮委员会苏北工程指挥部成立。

  “这份任命书里记载的很多人当时在苏北行署中担任重要职务,比如总指挥惠浴宇,他是苏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省长,可以说国家十分重视苏北灌溉总渠的建设。”江苏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蒋守国说。

  即将开挖的大河从洪泽湖东侧的高良涧开始,经过淮安、阜宁、射阳等地,一直到盐城滨海的扁担港入海,总计168公里。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紧缺,这让工程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

  “当时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建设工地上需要的机械设备、重要材料,都没办法从国外进口,我们只能依靠‘人海战术’,投入大量的人手来治淮。”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聂红琴说。

  面对严峻形势,中共苏北区委和苏北行署联合发布了“苏北治淮总动员令”。饱受水患之苦的民众,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得知家乡要治理淮河,当时只有16岁的佘明龙主动报名,和其他118.9万民工一起,日夜奋战在治淮工地上。

  “都是用芦柴和茅草做的房子,就睡在地上,当时大家都没有一个叫累的,总认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水利搞好了,使我们苏北从此再不遭受洪水的灾害,是造福于我们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情。”治淮参与者佘明龙说。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工地上还自发开展起了劳动竞赛。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政府工作人员纷纷冲锋在前。仅用了80多个晴天,苏北人民就完成了726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这些土方量能填满5个西湖。1952年4月,苏北灌溉总渠正式建成,从此,在苏北大地上横行肆虐了七百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完成给淮河挖入海水道这一壮举,苏北灌溉总渠的建成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二级调研员聂红琴说。

  战胜灾难、再造山河,治淮工程锻造出淮河儿女激流勇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七十年来,从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江苏陆续实施的一大批现代化水利工程,同样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更多奇迹和更好未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