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3.15,过去的2021年,哪些消费领域“雷点”较多?消费者维权还有多少痛点未除?
3月15日,荔枝新闻&江苏广电节目研发与用户研究中心发布《3.15消费维权及重点消费话题调查》(如无额外标明,下文“调查”、“受访者”等均出自本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消费体验感、维权意识均较往年有所提升。但大数据价格“杀熟”、新兴消费领域与消费歧视等问题,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槽点和痛点。
* 本次调查,按年龄段分层抽样,采集全国各省份有效样本2157份,覆盖70前、70后、80后、90后和00后。
45.3%受访者遭遇消费问题,77%维权
愈熟知法律法规愈有底气
本次调查中,54.7%的受访者认为,2021年以来的消费体验较为愉快;另有45.3%遭遇消费问题,但多数不超过三次,比例较往年同期明显减少。这部分受访者中,77%采取过不同程度的维权,以80、90后占比最高,均接近八成。
有46.8%的受访者认为,在商家面前,消费者仍处于弱势。这一看法的持有率与受访者年龄呈正比,年纪越长越认为自身弱势,如70前消费者占比达73.5%,而00后消费者仅有29.7%。有49.4%的00后认为,自己与商家地位平等。
认为消费者与商家地位平等的受访者中,超四成认为,相关部门的监管执法惩处力度加强(47.4%)、有效维权渠道和手段增多(43.9%)以及法律法规更加健全(42.2%)是维护消费者地位的主要因素。
交叉对比发现,对《消保法》等法律法规越是关注的人,在消费者地位认知上越有底气。反之,不太关注的受访者,超半数认为自身处于弱势。但调查中有49.7%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临时抱佛脚学习相关条款。
价格“杀熟”问题多
盲盒、医美等新兴消费痛点较多
消费问题中,价格猫腻和“杀熟”、虚假广告宣传、售后推诿缺失、支付扣款/自动续费问题,进入年度五大消费问题行列。
调查中,按各类消费领域划分来看,商品消费领域,食品饮料和保健品被认为是问题最多的两个方面;服务消费领域,各类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包括互联网金融)和餐饮服务(包括外卖)被认为“雷点”较多;各大方兴未艾的新兴消费领域中,近半受访者认为直播带货问题突出,医美整形也有四成受访者选择。
调查中被诟病较多的金融服务,江苏省消保委在2022年3月《银行开卡消费调查报告》中指出,73.25%的消费者在开卡时,曾被诱导或强制要求下载APP或关注公众号,且同一家银行各式APP众多,令人目不暇接。近八成消费者遭遇故意误导(如做理财评估)、捆绑搭售(如购买保险等金融产品)等问题,只有22.79%的人没有遭遇此类行为。
在新兴消费领域,盲盒从早年的小众玩法,目前已成为Z世代日常生活的新潮单品。报告显示,51.7%的受访者曾买过盲盒,90后更堪称行业主力军。但因盲盒不透明、不公开的特殊性,买卖双方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过度溢价(37.0%)、诱导过度消费(34.4%)、私拆调包(32.3%)、以限量名义诱导冲动消费(30.7%),成为消费者“踩雷”集中的四类问题。
至于主打“颜值经济”,以皮秒、水光针、热玛吉等项目遍地种草的医美,67.2%有相关经历的受访者事先不会去查询机构开展的项目是否登记备案,即是否存在超经营范围的项目,61.2%不会提前核实医美机构的分级和级别资质。超三成消费者遭遇过商家夸大宣传效果(32.8%)、效果不理想(30.2%)等问题。
“颜值经济”的受众还覆盖到了孩子。据江苏省消保委最新抽样检测,近年来颇受“宝妈奶爸”追捧的儿童彩妆,虽然成分检测(微生物指标、pH值、重金属等)普遍达标,但存在夸大或虚假广告宣传问题。例如,部分店家自称拥有水溶性配方,清水洗即干净,但溶解实验中发现其并不能溶于水,势必还要选择卸妆产品清洗。
此外,卖点曾为“便宜”“便捷”的共享充电宝,使用费自2017年起便一路上涨,每小时从1元涨到3元、再到10元。本次调查中,超四成消费者都遇到过计费、收费不合理的情况,超三成消费者遇到过归还不便利/不提醒、过度收集用户信息、故障/电量不足仍在计费等问题。
85.8%消费者曾遭歧视,奢侈品销售高发
除产品服务质量外,高达85.8%的受访者在消费过程中遭遇不同形式的歧视。其中最具共性的现象,是被按体貌特征差别待遇,这在奢侈品销售、商场柜台、餐饮、娱乐场所等线下消费场所较为常见,“奢侈品”更是被吐槽最多的高频词之一。
除线下销售领域,36%的受访者还陷入“算法/大数据歧视”,这在网购、外卖、打车、机酒预订等电商或O2O平台较为集中。
综合以上调查内容可见,受访者满意放心度虽持续稳步上升,但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力度、消费者自我认知、维权流程上仍有提升空间。而价格“杀熟”、消费歧视与新兴消费领域问题,则是消费者当前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