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的“两会时间”正式开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丽萍关注到,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不少城市居民小区因防控需要被封闭,小区内出现了消失多年的熟人社会特征,邻里关系通过社区组织和新媒体的社交平台被重新建构,这种新型关系并未随着封闭期结束而解体回归,反而呈现出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如何使新型邻里关系慢慢发展成为一种新常态?此次参会,王丽萍带来了相关提案。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在不断拓宽,与此同时,传统的邻里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王丽萍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和形态的变革与重组,使人们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当前邻里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和摩擦的社会性因素依然存在,“相见不相识”的状况仍然普遍。同时,邻里关系淡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情感的沟通 , 易形成的“社会关系死角” , 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因邻里关系淡漠导致的刑事案件也有发生。此外,邻里关系的好坏,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家庭关系、子女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关调查分析表明 , 邻里关系淡漠者的安全感明显不如邻里关系较为密切者的安全感程度高 , 而得孤独症、忧郁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基于此,王丽萍提出应加快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将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提升到优化社会风气和人民道德水准的高度,将其视为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一环。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还需形成一个以法律为基础、文化为主干的调整模式。
与此同时,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还应加强社区管理主体建设, 发挥“管理功能”“协调功能”“稳定功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好问题,推动形成合力共建社区文化。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加快塑造新型邻里关系。疫情期间,基于信息需求和利益利害关系开始的邻里交往,慢慢沉淀出了邻里间的情感链接,这种依托新媒体出现的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使邻里交往更为便利和灵活。
“培育塑造新型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强化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还能进一步提升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水准。从微观上讲, 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从宏观上讲, 良好的邻里关系能为社会稳定作出相当的贡献。”王丽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