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如火炬般微小而精妙|荔枝影评

2022年02月12日 11:40: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今年春节档电影中综合口碑最高的作品,但在商业片密布的情况下,影片票房表现并不抢眼。好在,当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次惊艳世人后,我们才意识到,他的诚意之作《狙击手》同样不该被忽视。

  相对于更大制作规模的战争电影,《狙击手》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沉着气质,就如同冬奥开幕式上的火炬一般,虽微小,但精妙、温暖,直抵人心。

  和多数战争片不同,《狙击手》在交代战争背景和核心故事方面,几乎没有滞延一秒。一条平实的画外音,就瞬间将观众拉回70年多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五班战士将和美军在冰天雪地里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影片的观赏性在于,它并未通过突显主角的传奇性来提升观感,而是放大双方在人性上的焦灼,来夯实整个故事近乎分毫不泄的张力。

  从美军口中,我们知道了狙击五班班长刘文武是一个传奇。但当镜头对准战场另一端时,揪心的现实是:这里从来就没有创造传奇的任何条件,刘文武用极简陋的装备,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慧,让自己成为了美军眼中的“幽灵”。

  正如战士放声大哭时所言,当时的志愿军唯有一腔热血。影片一方面强化了这个真实故事所具备的核心精神,彰显了中国人的爱国、勇敢、无畏;另一方面则让每一个直面历史的人开始思考,半个多世纪之前,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强大起来,强大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也是《狙击手》除了故事之外,所显现的更深层的意义。

  影片在展现敌我双方的拉锯战时,将斗智斗勇的过程进行了相对平均的分布,确保了情节的紧张。但更重要的是,影片弱化了战争片主角惯有的“开挂”时刻,而对志愿军和美军在搏命过程中内心逻辑和个人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更细微、更具层次的描写。

  从双方心理变化的差异中,你可以逐渐找到志愿军战士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当美军总以完成上级任务、避免被推上军事法庭、逃避个人责任而采取荒诞策略,并彻底乱了阵脚时,志愿军则时刻从组织的利益出发,在不断失去战友的悲愤氛围中迅速吸取教训,以更忘我的状态去拼杀。不得不说,这其间所显现的强大精神感召力令人为之动容。

  《狙击手》的叙事篇幅可以用短小精悍形容,因此有种声音认为,影片对主要角色的前史缺少充分描写,可能会影响角色行为动机的可信性。但客观而言,影片用极简的笔触,是勾勒出了角色的过往经历的。譬如,大永在接受采访前点出了和侦察兵亮亮的关系,以及亮亮和当地孩子的情感连接。这些都可以让观众很容易了解志愿军战士何以艰辛成长、何以长期扎根战场。

  张艺谋在影片的视觉表现上,坚持冷峻肃杀的视觉风格,但相对于《悬崖之上》的精巧构图,本片画面的写实感更强。稍显遗憾的是,子弹穿越雪地的镜头在视效处理上略有瑕疵,除了肉眼可见的质感问题之外,对“见火再敲,后发制人”策略的演绎也稍显拖赘。

  影片在主要演员的选择上,也贯彻了“写实”的方向。除了张译的客串之外,多数“非明星”的演员都贡献了不俗的演技。扮演刘文武的章宇,是近几年崛起的实力派演员。其塑造的这个集智慧与勇气于一体的人物,不仅霸气显露,在情感细节上也十分细腻。譬如,他呵斥战士不要因悲伤而哭泣后,自己独处时却也忍不住拭泪,极具表现力;五班战士的戏份分配有限,但在精准的镜头调度下,也都留下了各自的形象记忆点。

  当片尾曲《回家》响起时,多数观众都没有离开座位,五班战士们的形象再次浮现在银幕上,每个人似乎都想多看他们一眼。这便是《狙击手》的力量。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