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情义——电视剧《人世间》初赏|荔枝娱评

2022年02月10日 10:28:5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杨劲松  

  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播出已过三分之一,聚焦中国50年时代变迁下东北一家人的命运史诗已从1969年讲述到1984年,从建国创业三十年的后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是影视创作中的敏感地带。该剧编导坚守人民立场,在原著宏阔文学基础上,以扎实的影视艺术语言着力周秉昆等人民群像的塑造,通过人民的选择、悲喜、心声,反映出那个敏感特殊年代的时代脉动,赋予了这部茅盾文学奖力作新的艺术生命。

  【传统与新生的融合

  王海鸰编剧团队紧紧抓住原著城市工人的主体群像中周志刚、周秉昆父子,第一集“留城抉择”“法场托孤”这两大戏剧事件,形象再现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真实,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的这一运动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周秉义、周蓉兄妹的人物塑造上形象体现,兄妹将一箱禁书托付留城进工厂的弟弟,文化与知识的火种,与法场严寒中幽暗人性的托孤,将周秉昆推到了半生抗争的命运起点,也将观众聚焦于他。

  秉昆的善良温暖了郑娟那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三口苦难的心,郑娟的美丽启蒙了秉昆的爱的向往,她的磨难考验了秉昆爱的忠诚,她的勤劳更给了秉昆母亲第二次生命。秉昆与郑娟的婚姻,是继周蓉私奔万水千山嫁给年长诗人冯化成之后,对婚姻家庭传统坚守者周志刚的挑战。当然,更有秉义将不孕原因揽于自身的善意谎言、对周志刚儿孙满堂生育观的冲击。每回面对子女“大逆不道”后的现实结果,这位常年不在家的老工人总是被子女的善良与真诚所理解、折服与接受。在子女们的爱的欲望面前,周志刚听到人性破冰的春天脚步。

  《人世间》尊重了电视剧伦理叙事的美学特征将周志刚一家的人物塑造在家庭伦理上浓墨重彩,光字片陋室丛林中闪耀的仁义之光,从生活道德的角度去打磨周志刚的人物高光。全剧只有一场戏点睛他的职业精神,那就是在三线隧道工地,周志刚坚持排水再封水泥,不给工程留后患,他的工匠良心得到了军代表的高度肯定,那些赞扬的话响在周志刚远去的背影上,他已踏上寻找女儿的长路。建国创业的三十年,正是在崎岖跋涉中,为随后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周志刚正是这个根基的建设大军的一员。这个根基不仅是三线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家庭伦理新观念、新秩序的建构。

  【知识与阶层的裂变】

  除了子女婚恋的冲击,周志刚与周秉昆最大的冲突还是“知识改变命运”首先对于这个工人阶级家庭的阶层裂变。秉义、周蓉都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时代宠儿,照顾昏迷母亲的周秉昆落伍了,昔日工厂铁饭碗也日渐不稳,加上嫂子冬梅父母的门第偏见给周家带来的尴尬甚至委屈,秉昆与父亲在火车站发生了剧烈争辩,最终还是父亲用对两位大学生子女的厚爱拔剑而向秉昆自尊,不欢而散的站台上,回荡的却是这一对工人父子对知识的敬重、对大学生的奉献、对知识分子改变国家命运的厚望,这颗朴素的赤子之心,令人泪目。

  建党百年,从新文化运动的培土播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科技强国的只争朝夕施肥嫁接,改革开放四十年形成了又一代知识分子新阶层,他们来自周志刚这样的工人家庭、来自周蓉插队的山村田野,他们是百年大树上的新芽绿叶,电视剧《人世间》歌颂的正是绿叶对根的情义,这个根是周志刚、周秉昆为代表的人民精神。与梁晓声的原著一样,该剧编导坚持将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置于作品高光之中,讴歌他们的奋斗、坚守、隐忍与牺牲。原著中,冯化成后来堕落了,对文化知识界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鞭挞,应该也是该剧后半部分的内容。

  除了知识建设带来的阶层裂变更有政治运动带来的个体命运蹉跎,蔡晓光、乔春燕这两个人物很典型。编导以客观的立场,写了他俩在1976年之后各自的喜悦与哀愁,他俩分别以不甘于命运的智慧或豁达,化解了困境。这两位人物伴随着曲秀贞夫妇、冬梅父母等省部级干部的出场,《人世间》的另一隐含形象开始显山露水。

  改革开放之初,党政官员对权力的自律、自控与自省,形象体现于冬梅父母、曲秀贞夫妇,先公后私、公大于私的实事求是,可敬可爱。特别是郝省长对盛部长生活作风的批评与处理,给秉义上了一课,为秉义后来的从政生涯中秉承的正确价值观打下根基。而曲秀贞夫妇与工友们打成一片的优良革命传统,还有,周志刚听说冬梅有两个哥哥与父母失散于解放战争中、感慨冬梅父母一心为人民服务,他告诫秉义要继承这种公仆精神,如此种种,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干群关系,而盛部长的生活作风问题,也是时代的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冬梅与母亲对于怠慢周家的门第偏见的剧烈争吵,在基层锻炼过的冬梅提醒母亲不要再脱离群众的警示,触痛了母亲并未痊愈的伤疤;还有周志刚一家团圆吃年夜饭、第一杯酒敬毛主席像,这些细节都体现出编导对于历史的尊重。

  将知识分子党政官员城市个体劳动者作为塑造城市工人的辅线这是电视剧《人世间》群像设计的丰满之处,也是编导对史诗深厚内涵与宏阔格局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郑娟、骆士宾、水自流这组个体劳动者的艺术形象,他们是工人阶层最早的叛离者。郑娟在家接手工活儿,在帮龚维则到黑市变卖烟酒时,她给了带路人佣金、给自己留了利润,这种市场经济的自觉,以及水自流与骆士宾拥有财富之前的牢狱代价,都形象说明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必然,因为这是人民的自觉与自醒、欲望与向往,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当然,剧中表现的大量知青返城后给城市造成的人口与住房压力形成的戏剧冲突,也形象解释了当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出台的背景之一。如今这一国策已有改变,周家三兄妹的亲情关系结构又重回中国家庭,该剧给未来的年轻人提供了这一结构的年代样本。

  《人世间》前二十集通过一个个鲜明的影视形象与生动的戏剧冲突,告诉我们当年为什么必须改革开放,更说明了我们的党在今天为什么仍要加强反腐倡廉,因为周志刚、周秉昆、郑娟等百姓的目光永远在注视着我们。

  【影视与文学的辉映】

  于百万字的浩瀚文字中编剧提炼出更为清晰的平民史话导演则要完成全剧准确的形象表现诗意表达作为《人世间》总制片人与导演,李路以导演现场感性与王海鸰编剧团队达成了史诗品质要求的理性创作互动。

  李路导演与投资方大胆启用了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等一批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演员去完成跨度近五十年的人物塑造这对导演团队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前二十集中导演以暖色为画面主调,大量使用中近与特写景别,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在处理秉昆、赶超、德宝、春燕、吕川、于虹等群戏上,李路体现了扎实的导演功底,在场面调度、表演调控与运镜剪辑上,营造出一种青春的诗意,弥补了演员年龄差距,让观众对演员有年代认同感。特别是酱油厂六君子深夜排队买猪肉、在曲秀贞家集体朗诵《卜算子咏梅》等群戏,洋溢着清澈温暖与豪迈激情,令人动容。

  在场景设计上,光字片平民区的狭窄与省部级领导家宽敞形成对比,周秉昆家简而不陋,郑娟家陋而不冷,都倾注了导演的立场与态度。除了场景、道具等逼真,更有过年将饺子速冻在户外大缸里的东北民俗的再现,导演在影像于历史还原的执着,与雷佳音、萨日娜、徐松子、宋春丽、丁勇岱、韩昊霖等演员表演的真实感与娴熟度相辉映,使得该剧如行云流水,在酣畅真情里感受家国风云,在隽永诗情中蕴含深沉力量。

  在叙事上,导演简繁分明,对于郑娟母亲、郝省长的去世,均一笔带过,只在闪回中留存服务于主线叙事的部分;对于梁晓声最熟悉的兵团知青的艰辛生活、以及贵州山区、三线建设,导演也是坚持以秉昆母子为倾听者,让秉义、周蓉、周志刚的讲述回忆,叙事有条不紊,充分保留了原著精华,观众入戏感强。从文学到影像,电视剧《人世间》是文学影视改编的成功样本。

  随后的三十八集中,城市拆迁改造、国企工人下岗、反腐倡廉等等熟悉的关键词,将是该剧后半部的主要背景。原著里,秉义被人诬陷无怨无悔离世、好民警龚维则已成腐败分子、国庆因病不想成为困顿家庭负担而选择卧轨、冯化成生活腐败、周蓉离异与蔡晓光结合,等等,梁晓声设置的这些人物命运结局,是否因电视剧表现的特殊性有所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好在李路导演曾执导过《人民的名义》,对于把握《人世间》的结局篇的分寸感不会偏失,相信他能用导演的匠心与良心,将该剧画上完美句号、抵达人民史诗的艺术高峰。

  (杨劲松: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京华时报文艺部主任、香港大公报专栏作家,作品获夏衍杯电影剧本奖、江苏省首届文艺评论奖。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