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威、谷爱凌……体坛“学霸”越来越多背后原因何在?|荔枝时评

2022年02月08日 13:58:3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张丰

  (作者张丰,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任子威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后,有一个有趣又温暖的“内幕”被网友扒了出来。

  该网友称任子威在冬奥夺金后,“还在连夜补作业”。任子威在一个微信群里问课代表,“如果作业还可以提交麻烦帮我提交给老师。”好玩的是,那门课的老师也在群里,怕影响他比赛,把他“踢出了群聊”。实际上,任子威确实正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但他回应称这是很早之前的事,因为忙于训练,差点误了交作业的时间,而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积极备赛。

  任子威在为国争光的同时,对待学业一样刻苦认真。以之为代表,实际上,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同时也是“学霸”。比如,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摘得首金的杨倩就在清华大学学习;本次北京冬奥会代表中国队参加短道速滑的10名选手中,有7人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其中6人有研究生学历;刚刚摘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的考试成绩,“到底给她关了哪扇窗”是对她的由衷称赞。

  无论国内外,很多一流大学都会招体育特长生。不少运动员在夺冠后也会选择去大学进修,这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的体育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或许变化正在发生:相比于夺冠后特招入校,越来越多的年轻运动员在学校里正常读书和训练,“顺便”参加了比赛。

  这种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它至少有两方面的背景。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飞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毕业生。其中优秀的“少年运动员”,有很大可能是在18岁时和同龄人一起考上大学的。

  第二,运动员的选拔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过去流行“体校模式”,体校教练到中小学发现苗子,然后带回体校培养,现在则出现了一种更有群众基础的“俱乐部模式”。

  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击剑、射击、游泳,以及冬季项目的滑雪、滑冰等,越来越成为时尚。青少年能够参加的比赛也越来越多,他们可以一边到“俱乐部”学习,一边仍然读全日制中学。

  这种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它意味着“全民体育”已经初见雏形。青少年将体育与自己的兴趣结合并不断提升运动水平,他们不再把“练体育”和夺金牌、成为专业运动员完全挂钩,而是将其作为健全人格和体魄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18岁既是青少年考大学的时期, 也是他们在各项专业运动上强化出成绩的年龄。进入大学后,他们也会找到更多机会。

  以后我们会看到更多“高学历冠军”,他们阳光、自信,既在学校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在赛场上驰骋翱翔、挑战自我。反过来说,运动员得到更好的教育,也能够促进自身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看待世界与自身,也能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心理压力。一句话,插上科学文化的翅膀,他们的路一定更宽阔。

  这个新趋势值得人们思考。今后体育行业的一个重点,可能是“大学生体育”。比如,在篮球、足球、冰球等项目上可以推出更专业、更高水平的大学生联赛;在大学生体育和职业体育、专业体育之间,可以建立更好的人才流通机制。这是中国体育转型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