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月31日消息 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过大年。回眸童年,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曾是一代人儿时记忆中,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习俗。
随着农历虎年的到来,一些憨态可掬,且蕴含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唤醒了他们儿时关于亲情的深刻记忆。这也正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收藏家——李茜多年来最大的心愿,以及孜孜不倦地在做的事情。
李茜和她的女红收藏品(央广网记者 张惟一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茜从小就在家人的影响下喜欢上了女红(同“女工”)手工艺品,她本职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70后”,仅靠着业余爱好,坚持收藏传统手工艺品已有19个年头。这些年,她以传统女红为主线,走访了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者,记录了大量的图文资料,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断努力着,收藏的传统手工艺品更是数不胜数。
女红“一针一线”饱含家庭温情
1月25日,郑州管城区,记者站在李茜个人的民俗收藏馆中,环顾眼前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传统服饰、民俗玩具、年画、泥塑、剪纸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品类不一而足,粗略估算,仅含虎元素的工艺品就有数千件。
李茜收藏的布老虎种类繁多(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我的收藏从四面八方而来,从各个年头而来,远要追溯到几千里外、几百年前。”李茜笑着说,为了收集这满屋子的民间工艺品,她几乎跑遍了河南省内的所有地市,还去过山西、甘肃、陕西、贵州等省份,“最远的一次是跑到云南,一路多方打听,走进了一些做民族刺绣的手艺人家里探‘宝’。”
收藏得多了,李茜也成了民俗文化领域的半个专家,随手拿起两只虎头鞋便说得头头是道,“你看,这双虎头鞋较为肥大,是考虑到冬天孩子连棉裤带脚能塞进去暖和,所以这是咱北方的虎头鞋。”“南方气温高,所以这只来自苏州的虎头鞋就做得比较薄、窄。”
虎头鞋憨态可掬(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过去,过大年时,长辈们会给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寄予保平安的祝福,希望‘百兽之王’护佑孩子健康成长。”李茜认为,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品不只讲究用,更讲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女红被称为母亲的艺术,它们不仅美在外在,更美在内涵,每一个花纹都经过奇思妙想,每一针一线都经过手的温度,每一件成品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这也是中国传统女红美的精髓。”
学而优则仕。如今,李茜也是管城区香包非遗传承人,工作之余,她经常动手做一些小巧的女红手工艺品。
“我正琢磨着开一个工作室,举办艺术沙龙,邀请一些手艺人和大家一起动手制作传统工艺品,去亲身体会这份美。”李茜透露,新工作室的选址已经确定,将来,她想让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继承其衣钵,“他是学设计的,艺术这点,我们心意相通。”
奔走15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不仅是收藏,还需要把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为了让更多孩子们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这些年,李茜累计奔走了15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带着自己珍藏多年的传统手工艺品,以校外志愿辅导员的身份,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节生动的“非遗”艺术欣赏课。
李茜给孩子们讲解虎头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零距离接触这些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心中播下了爱和传承的种子,“记得在郑州二七区艺术小学,孩子们稀奇地提着河南民间传统玩偶“猴加官”玩耍,那份小心翼翼和无限欢喜让我不禁莞尔”。
去年,李茜在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学校的一次“非遗”讲座中,意外引发了教师和校领导的强烈共鸣,校领导向其表达要共建一个文化展馆的意愿,她欣然接受。
2021年12月29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女红馆正式在该校的美育馆挂牌,传统香包、刺绣门帘、刺绣枕头、拼布座垫……李茜收藏中的五百余件民间手工艺品有了固定的“家”。
“校领导告诉我,未来,这个展馆也将对其他学校的师生开放参观。”李茜心中满是欣慰。
过年不忘直播女红故事,唤醒网友心中乡愁
虎年新春临近这段时间,李茜又在家中摸索着“玩”起了抖音直播,借着虎年给网友“安利”虎头鞋、虎头帽。
“欢迎朋友们走进‘木子西说女红’的直播间……”这几天每晚8时40分,她都准时坐在美妆灯前,拿起收藏的女红侃侃而谈,颇有一番专业主播的意味。
李茜在直播中分享虎头鞋(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谢谢您分享的花鞋垫,让我回想起了我已经去世的奶奶……”
李茜说,一次下播后,一名网友主动私信告诉她,他是一名在外务工的“80后”,李茜的分享让他回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农闲时坐在墙头给自己纳鞋垫时的情景,浓烈的思乡之情,一时间让他潸然泪下。
“或许这就是传统女红的魅力,一双小小的鞋垫子,既传递了中原厚重古朴的民俗风情,也容纳了亲人的无限辛勤和关爱。”李茜感慨道。
监制:陶玉德 彭华
策划:魏炜 李晓冉
记者:张惟一
视频:赵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