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又发生一起恶犬行凶的悲剧。警方通报,1月20日河北邯郸市彭城镇一名12岁男孩被4条犬只咬死,目前该案正在侦查中,涉事的4条犬只及犬主范某已被控制。
伤人恶犬的背后,总有恶人的身影。坚决支持严惩涉案的养犬人,面对各种违法违规养犬、不文明养犬的行为都应该坚决谴责、抵制和惩戒。在人的生命安全面前,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宠物消费日益增长是当下的社会现实,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饲养犬只的数量达到了5429万只,比2020年度增长了4.0%。与此同时,这份报告有一个数据值得警惕。在对未养宠的人群对待宠物态度的调查中,不喜欢宠物的比例从上一年度的21.2%上升到了38.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宠物数量的不断增多,养宠人和非养宠人之间的矛盾显著增加。
所以,面对一次次犬只引发的恶性事件,我们更应该跳脱对“狗”这个客体的过度关注和讨论,更应该从法治的层面、从社会治理的层面,探究对一切社会行为的主体——“人”的管理和规范。
罗列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犬只伤人事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2019年8月,广州白云区一名维修电工在厂区内被三只罗威纳犬围攻,不幸身亡。2019年11月,河北保定曲阳县崔古庄一名9岁女童在上学途中被两只恶犬咬死。2020年10月,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一名老人被4条犬咬死;2021年4月重庆奉节农村,一男孩上学途中被村道旁冲出的三条狗咬死。加上这次悲剧,这些事件的共性特征是:均发生在非养犬重点区域的小镇、乡村、工厂等处。
很多城市为了加强养犬管理,在地方性的管理法规中,普遍实行了分类管理的体系。比如,有的地方会将行政辖区划分为养犬严格管理区和养犬一般管理区。严格管理区会推行狂犬病强制免疫和养犬登记制度,而一般管理区则只是实行狂犬病强制免疫制度,限养犬只的标准也会有所放宽。
多元管理体系下,非重点管理区域(主要是农村地区)对犬只的强制免疫和饲养登记管理是存在明显缺位的。普法宣传也很欠缺,饲养人对犬只管理意识淡薄。而这种区别对待正在埋下安全隐患。就像前述《白皮书》在统计养犬数量时,只统计了城镇,大批乡村、企业等饲养的犬只都没有盘点进去,这就成了一个被人为忽略的死角。
庞大的养宠消费市场与宠物繁育和饲养的科学水平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我们在聚焦各类犬只伤人事件时,更容易强调饲养者的疏于管理,甚至恶意纵容,但很多“祸根”,早在犬只繁育的源头就被埋下了。
在利益驱使下,犬只的无序繁殖,导致了非常普遍的犬只生理和心理缺陷。另外,很多伤人肇事的烈性犬在繁育环节就缺乏足够的监管和科学规范,它们被过多培养攻击性和撕咬能力,因而产生极强的攻击性,非常危险。在养犬行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更多强调对伴侣动物进行社会化训练,训练目标是让犬和人能在人居环境中和谐相处,减少对周围变化的恐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攻击。
我们强调要依法文明养犬,但是,文明的前提是科学,而大众的科学养犬知识明显不足。很多犬主常使用体罚打骂的方式管理犬只,这样更容易激发犬只对人的恐惧和敌意,产生对人的攻击行为。面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正确的饲养方法,也是减少养犬事故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