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向社会公布了2021年空气质量状况,全省PM2.5浓度从一年前的38微克/立方米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实现了全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治"气"成绩突出的背后,江苏都作出了哪些努力?
一大早,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辆搭载多款精密仪器的环境监测走航车,正通过激光雷达,快速绘制实时三维空间大气环境监测图。走航监测技术员黄森指着走航图告诉记者,“蓝色代表空气质量比较好,红色的地方代表空气质量比较差。从我们今天的实时走航图来看,本区域的空气质量是比较不错的。”
花一年时间,从"后进生"成为"上进生",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治"气"秘诀离不开"精准"二字。为了全面摸清污染源,在省生态环境厅专家指导下,当地借助卫星遥感、超光谱成像等先进技术开展精准溯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洁技术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杜炜表示,“通过精准溯源让我们了解,辖区范围存在着上千家工程机械企业行业,在喷涂作业时会产生大量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同时,我们辖区重型货运车辆也带来扬尘和尾气污染。要改善空气质量,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很快,徐州经开区开启了科学治气之路。针对工业污染源治理,当地搭建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辖区所有重点企业大气排放情况。同时,通过资金奖补、差别化管控等正向举措,鼓励喷涂企业主动开展工艺改造和环保设施升级,推广的低成本创新过滤棉,更是有效解决了工业烟气无组织排放的难题。针对移动源治理,除了坚持"铁脚板",当地还购置国内先进清洁车,不间断对路面开展深度保洁。多措并举下,徐州经开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同比下降15.1%,优良天数改善率居徐州主城区第一。
徐州经开区的提“气”之路,是徐州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1年,徐州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王吉峰说,下一步,徐州生态环境部门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做好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污染协同治理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跨省大气联防联控工作,让蓝天白云成为徐州的新常态,为美丽江苏建设贡献力量。
按照大气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要求,一年来,江苏大气污染防治始终注重源头治理和协同共治。在制度上,严格落实“点位长”制,通过排名、曝光、约谈等方式,压实地方大气治气责任。在执法上,江苏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提升通过大气自动监控、用电监控等大数据,开展非现场精准执法的能力。在治理上,除了在13个设区市组建大气专家帮扶团队外,还强化对火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能源替代、大气“绿岛”项目的建设推广力度,让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走深走实。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2%,实现2013年以来“八连降”,优良天数比率为82.4%,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京认为,2021年江苏大气治理的成效非常显著,充分体现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接下来,大气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对江苏来说还是要严控“两高”项目的建设,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治气投入力度。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美丽江苏建设的目标将更近一步。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陈超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