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珍荟萃,传承守望,今年是翁同龢纪念馆建馆三十周年。
日前,“翁同龢书法拓片展”在翁同龢纪念馆“松禅艺苑”展厅前广场正式开幕。
市领导杨晓峰、金健峰等出席开幕式并共同启动仪式。
本次展览所呈拓片为翁同龢与李鸿章、谭钟麟、汪鸣銮、杨艺芳等同僚友人的通信,共三十件,均为苏州收藏家吴卫文先生所献,另加其他书法精品,一并展出,以供鉴赏。
翁同龢纪念馆在建馆三十周年之际,策展民间所藏的翁氏书法精品,旨在弘扬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为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作有益探索。
开幕式后,翁氏后人、本地文史专家、学者等举行座谈会,回顾翁同龢纪念馆三十年发展历程,探讨如何结合翁馆现有资源和发展方向,打造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和塑造“江南文化”品牌。
座谈会上还举行了《翁同龢纪念馆建馆三十周年邮册》首发及赠送仪式,并诚聘10位专家为翁同龢纪念馆荣誉馆员。
由于疫情原因未到达现场的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俊美,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近现代文献整理研究部主任王宏,天津医科大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翁铭庆等人寄来了贺信。
三十年来,常熟翁同龢纪念馆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少高光时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化私为公 翁氏后人献家建馆
翁氏故居位于常熟古城区的翁家巷门,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1949年后,翁氏后人都已迁居别处(或在大城市,或在海外),此宅只能由政府代为维护。1963年至1985年,此宅被设为城区清管所的办公场所。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天灾人祸,房屋已有所破败。1986年,国家文物局和常熟市政府拨款对宅第的主厅綵衣堂进行了修葺,并将其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翁万戈先生给高政市长致函捐赠䌽衣堂(1989年)
1988年10月,常熟市文管会向常熟市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翁同龢文物陈列室意见的报告》。翁万戈先生为完善捐赠手续,特于1989年10月9日在《法制日报》上专门刊登了《遗失声明》。1990年5月25日,常熟市政府举行了翁氏故居的捐赠仪式,建馆的相关事宜也随之推进。
修旧如故 故居面貌如初见
1991年1月,常熟市政府又拨款修复了綵衣堂以南和以东的三进房屋。在此期间,由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此宅捐献给了国家,他亲为宅第书写了“翁氏故居”门额,并向故居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常熟市政府遂将此宅立为翁同龢纪念馆,由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写了馆名,1991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1996年綵衣堂被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常熟首家国保级单位。
綵衣堂坐北面南,居第三进,属翁氏故居中主体建筑。硬山五脊顶,面阔3间,进深五架并轩前后廊共九架,用材硕壮。在梁枋檩额等处绘有彩画116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百余幅画面,题材丰富,绘制精细,集绘、塑、雕为一体,堪称江南包袱锦彩画上乘之作和苏式彩绘优秀代表作。
2000年,翁同龢离孙、国学大师钱仲联为状元坊题写对联:“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抚相,画栋雕梁,门第海虞称冠代;何必数榜眼感旧、会元有坊,华篇胜迹,声名琴水让高山。 2000年实施的二期工程,修复了中轴线和西轴线上的建筑。此外,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也对綵衣堂的彩画和木结构进行了清洗、加固、防腐、防蛀等保护处理,使翁氏故居总占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初具规模。
继往开来 文旅融合谱新篇
进入新世纪,翁同龢纪念馆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已从最初单一功能的文旅景点,转变为功能多样的专题博物馆。翁馆围绕十六字主旨、三大核心理念开展工作:“平安故居、学术翁馆、文创园地、社区课堂”。点亮书法彩绘,打造“最美空间”;坚持学术建设,服务“江南文化”;提升旅游服务,串联“遗迹研学”。
2011年,常熟状元历史陈列馆正式向市民开放。展馆设立于中轴线的两进古建筑内,在各展室之间构架了一条“状元之路”,专门设置了龙门和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坊,在地面铺设鲤鱼跳龙门石雕,杏林春燕、一路连科、蟾宫折桂等三组嵌地石刻印章,并在“状元之路”的终端竖立“独占鳌头”青石雕及青石碑,参观者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科考的艰辛和夺魁的荣耀。
2013年,翁氏故居内举行了柏园启用仪式。柏古轩(柏园)匾额由翁宗庆先生题写。柏园位于翁氏故居綵衣堂西北侧,始建于明代,翁同爵于1872年从仲氏处购得,翁同爵、翁同龢曾在此居住。2011年,常熟市政府出资收购了柏园,并于2012年6月启动柏园保护工程,修缮古建筑300平方米,平整场地420平方米。同时对柏古轩以及园内的太湖石假山、庭院、附属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明代建筑与太湖石假山得以完美呈现,成为翁氏故居内又一处新的亮点。
如今,借助翁同龢日记、翁同龢书法、翁氏族谱、中国近代史等大量背景资料,深入打造“同和讲堂”品牌,使其成为常熟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平台;成立松禅书院,与学界研究者开展研究项目合作,相继出版《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翁同龢》《翁同龢书信笺释》《翁同龢文献丛编》《瓶庐丛稿》等文献,并编印《翁同龢研究》(年刊),发挥学术研究的风向标作用。
守望初心,与时代同频。三十年,人之而立;三十年,翁同龢纪念馆迎来了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未来,翁同龢纪念馆将让老宅建筑与人文韵味相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常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