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伴着魔性的音乐,张同学从东北大炕上一跃而起,拉开粉色印花窗帘,穿起掖在枕头下的袜子,下床喂狗、养鸡、“嘎肉”、做饭……开始了看似粗糙,实则飘逸洒脱的一天。凭借着高频快剪的视频风格,张同学在抖音平台两个月内就已迅速吸粉1600多万。与他相关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榜,一系列的争议、模仿、围观也纷至沓来。
这些年,农村地区一直是短视频创作的“富矿”,专注农村题材而走红的短视频大V有不少。从华农兄弟到李子柒再到张同学,他们用不同的创作风格,呈现出农村地区的不同切面。相较而言,“土味”十足的张同学走红,多少令人有些意外。因为他所呈现的内容显得过于朴实,不具有太强的流行元素。他就是一个非专业的“农村导演”,糅合回忆与现实,通过短视频建构起一个自己所理解和怀念的家乡。
抛开拍摄技巧等因素,这种“土味”视频能走红,实际上是对应着某种社会景深。一位地理学家说过:“一旦人类社会变得复杂与精致起来,人们就开始关注和欣赏相对质朴的大自然了。”在城镇化超过60%的今天,城市对于乡村的打量兴趣,或者说是进城的人们对乡村的窥探欲正在上升。当然,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乡愁的升腾。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流量的下沉,不管是以农村为题材的短视频走红,还是电商平台直接助农,都让乡村得到更多的关注,也为乡村发展创造了一些机会。但不可否认,多数时候,农村依然只是互联网镜头下“被凝视的客体”。围观并不等于改变,在围观的火热与实际的发展之间,“鸿沟”依然存在。所以有人说,李子柒是梦想,张同学才是现实。在今天,张同学镜头下所展现出来的“土味”与“粗糙”,依然是不少农村地区的真实底色。
张同学的走红虽是个例,我们却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推进农村发展的启发。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张同学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个人走红,还是引发外界对于其家乡的关注。可以说,因为他,这个“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的村庄至少具备了新的发展可能性。这其实也直接印证着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的道理。当然,这不是说必须让年轻人返乡,鼓励年轻人都去做乡村主播,而是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致力于乡村事业。
“卖一些家乡的农产品,让家乡变得更富裕、更热闹,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走红后,张同学表示,他的梦想是给家乡带来一些实惠,像丁真一样帮助农民做一些实事,相信这也是当地政府和村民所期待的。不过,网红的“宿命”就只能是带货吗?网红效应带给农村的红利只能体现在“卖农产品”吗?更进一步言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乡村网络达人的资源,如何把网友对农村的关注和兴趣更有效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这些都值得深思。
包括张同学在内,他们创作的乡村短视频为外界观察农村、理解农村打开了一扇窗。这其中或许存在“滤镜”和“剧情需要”的成分,也确实将更多的注意力导向了农村。然而,仅仅有注意力是不够的。围观效应退场后,平静下来的乡村该如何找到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才是真正需要解答的大课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