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戏曲 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

2021年12月15日 21:45:1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江苏文艺广播承办的 2021 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在11月-12月,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扬剧《阿莲渡江》、越剧《凤凰台》、淮剧《祥林嫂》五部剧目将走进高校进行展演,通过剧目演出、剧前导赏、戏曲体验等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带领大家学习戏曲相关知识、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

  12月15日晚,由常州市锡剧院带来的锡剧《烛光在前》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至此,2021 年度“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行程已进行了大半,五部剧目轮番展演,昆剧《瞿秋白》以“昼”“夜”更迭,深入开掘瞿秋白之精神构成、初心与使命;锡剧《烛光在前》讲述英雄背后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扬剧《阿莲渡江》塑造了阿莲与琼花为代表的追求幸福、不断进步的人民群像;越剧《凤凰台》由金陵起笔,呈现了超越史实与文本的“李白其人”;淮剧《祥林嫂》自“卖福”起,以“卖福”终,伴随祥林嫂一生沉浮......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通过戏曲表演的描摹深入人心,深深触动在校师生,展现了戏曲的魅力。

  而实际上,戏曲文化的魅力不止这一面......

  在本次活动中,助力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还有江苏文艺广播独家打造的戏曲头饰展、戏曲乐器体验项目,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驻足、观看、互动、拍照与分享。今天,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活动现场,该校学生就在演出前过足了戏瘾,通过近距离欣赏戏曲头饰,体验戏曲器乐,当了一回“戏中人”。

  “以前虽然短暂学习过戏曲,但对戏曲的欣赏也只停留在‘唱、念、做、打’上,这次近距离欣赏了戏曲中的头饰,感觉制作得非常精致,跟剧中角色也很贴合,对戏曲的了解和喜爱又多了一分。”现场一位同学在参观完戏曲头饰展后如是说。

  据戏曲头饰展布展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颜蕾介绍,戏曲头饰包括人物的发型和戴在头上的各种饰物,是表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次头饰展,他带来了十多件盔头,覆盖了戏曲的各个行当,“戏曲的头饰是非常有讲究的,它用铁丝、硬纸板、贴布等材料,通过钩、刻、镶、嵌等工艺融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更是艺术品”。

  布展期间,颜蕾直言:“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演出前孩子们可以留住脚步,仔细欣赏这些精美的戏曲头饰和脸谱,或者向我提问、跟我互动,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对舞台演出内容的补充。首先要让大学生们喜欢,只有他们喜欢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希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脸谱代表性传承人颜蕾

  在当日的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戏曲乐器体验区,吸引了很多学生。众所周知,现场伴奏是传统戏曲长久以来的“坚持”,也是戏曲艺术不可忽视的一环,它与唱腔、演唱三者紧紧相联,凝聚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晚,在江苏省京剧院演奏员邱天宇的现场指导下,感兴趣的学生们纷纷体验到大锣、小锣、钹等戏曲伴奏中常用的打击乐。据他介绍:“戏曲舞台上每个角色都有配套的‘点’(节奏),比如武戏打亮相、打身段,文戏打唱段等等,都有各自的讲究。”同学们临时组起了“乐队”,现学现卖,来了一段京剧的“过场”,配合还算默契,大家都很过瘾。

  体验戏曲头饰和器乐之余,还有几位同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和我们交流了自己对传统戏曲的看法和感受。

  “我特别喜欢戏曲的唱腔,它有时候如泣如诉,有时候又会高昂起来,你在听一段戏的过程中,一旦地沉浸进去是很难‘出戏’的。”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唐婉馨是一位汉服爱好者,也是一位民乐演奏者,平时她会和同袍一起穿汉服出行,也经常把演奏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向大家展示传统文化,她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对戏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非常喜欢的,我们都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走得更远。”

  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唐婉馨

  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的英昌硕小时候经常跟着外婆看戏,他说:“戏曲是一个非常美的东西,它从古流传至今,又经过现代的发展,文化底蕴愈加深厚,现在既然有这么多机会去接触传统戏曲,为什么不去把握呢?”

  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 英昌硕

  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刘亦晴则认为,年轻一代应该守住前辈的这一抹“中国红”,把民乐、戏曲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让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国的特色。

  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学生 刘亦晴

  据悉,接下来,昆剧《瞿秋白》、 锡剧《烛光在前》、扬剧《阿莲渡江》、越剧《凤凰台》、 淮剧《祥林嫂》这五部剧目还将继续走进校园,戏曲与校园的对话仍将继续。

  记者/王啦啦 松熊 摄像/谢自强 江苏文艺广播 剪辑/宋梦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