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一国之痛,人类之殇。硝烟已散,悼念未断。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宣示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大江奔流,山莽叠翠。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记忆:1937年的今天,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实施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今年以来,又有11位幸存者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61人。面孔与岁月逝去,真相与史实却永不该磨灭。
祭奠,不是为了渲染灾难;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国家公祭鼎矗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160字铭文字字泣血,道尽祭奠与纪念的初心。这份初心,播撒在国人的心间。2019年至2021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区留下了超22万份寄语,其中,“历史”“铭记”“和平”“勿忘”“中国”等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诠释着中国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的决心。
历史不容忘却,更不容篡改。清晰可见的弹孔,累累白骨的控诉,是对历史最真实的回应,公祭日亦是对历史最深沉的记忆方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的祭奠,旨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今天的祭奠,是14亿多人的共同追思——只为让昭昭历史存于尘世,警醒晴好岁月来之不易,激励强国建设吾辈自强。愿战争之火长弭,愿和平之花常盛。
盛世如所愿,砥砺复前行。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因为不忘历史,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朴素真理。因为为民利民,我们在“矢志复兴”的路上聚力奔跑。
历史如镜。国家公祭日是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的坐标原点:有悲痛、有振奋,有反思、有清醒。今天的金陵古城,“和平女神”圣洁如许,“和平大钟”其声悠扬。今天的中华大地,14亿多国人汇聚“强国有我”的磅礴力量。守护人类福祉,捍卫和平发展,我们不停向前,再向前!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