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化改革中国知网的建议,值得认真考虑|荔枝时评

2021年12月10日 10:36:0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现自己的100多篇论文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后,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打起了维权官司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如今,中国知网已经下架了赵德馨的全部文章。赵德馨则回应称:“中国知网必须要改革,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赵德馨教授发现自己的著作权利受到侵犯时,这种毫不妥协、依法维权的较真精神令人钦佩。很多媒体把赵德馨维权行动获得的赔偿金额写入标题中,这不仅让人实实在在地看到知识的价值,更彰显了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力量与决心。

  作为国内占有支配性地位的学术文章收录平台,中国知网在知识分享、数据检索等方面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不少便利,很多高校学生在学习和论文写作时也高度依赖知网提供的资源。但与此同时,知网在运营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也时常引发学术界的不满。

  一方面,知网昂贵且不断增长的包库费用,成为不少高校图书馆采购的沉重负担,甚至连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曾公开表示因续订谈判不顺利,准备停用校内知网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生产创造者,广大著作权人却很少从知网获得实质收益,多数学术期刊会把刊发内容打包卖给知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征得作者同意。

  知网滥用影响力的做法,不免让人质疑:这家以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为角色定位的网站,究竟是为了促进公共知识传播的便利,还是以知识为资源行牟利之实?

  知识是有价值的,将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能够激励人们创造新的知识,也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信仰科学的氛围。但是,将知识“明码标价”,绝不是为了限制知识的传播,而是为了提高利用和分享知识的效率,让全人类更好地感受到知识创造的成果。

  当出现著作权纠纷以后,知网迅速下架了赵德馨的所有文章。作为一家大体量的知识平台,知网或许并不差赵德馨的百余篇文章,但不管是出于一时赌气,还是为了规避后续法律风险,这种做法恰恰走到了知识分享的反面,也暴露出知网并没有从根本理念上尊重知识、保护作者。

  中国知网的前身是中国期刊网,广大学术共同体赋予了知网发展壮大的机遇,也决定了知网在参与市场竞争以外,还承担着部分公益性知识传播的责任。如今,知网已成为一家成熟的知识平台,自然也有责任反哺学术界。

  就此而言,知网在创造企业利润和履行社会责任两方面,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知网系统日常运维、新功能的开发,无疑需要经营利润的支撑;但是,坐拥海量知识资源的知网,也没有任何理由滥用行业支配地位,行垄断经营之实。

  正如很多人所指出的,知网本身并不生产知识,其本质上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学术产品不是纯粹的商品,更不是知网“意气用事”的“私有物”。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知网应更多发挥“互联互通”的功能,把运营收益更多地作为作者的回报,利用数据保管和传播的技术优势,推动知识的再生产。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案建议把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在国内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有人认为,中国知网应该重新确立定位,从企业身份转化为公益性机构。随着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相关技术、政策的成熟,类似建议值得被认真考虑。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