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近日,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获得了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江豚形态可爱,嘴角上扬,像是微笑的表情,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微笑天使”。为了留住长江“最美的微笑”,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连续7年奔走在长江下游岸线,开展江豚生存与保护现状调研,利用专业所长研发DNA循迹技术进行精准保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制作生动传神的宣教内容,向社会普及江豚保护知识,为江豚保护贡献出一份青年力量。
巡护调查,长江岸线的青春身影与江豚同在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活化石”。近年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激增。
据了解,“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成员连续7年奔走在长江下游岸线,开展江豚生存与保护现状调研,持续开展水质检测、观测调研、巡护净滩等活动,覆盖江苏扬州、镇江等长江下游地区。成员们日均8小时蹲守长江边,进行水质检测、观测调研、巡护净滩等工作,为江豚生存避险提供数据支持。
截至目前,团队已协助“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对三江营及上下游水域实施常态化巡护达8500公里,记录江豚活动602头次(其中母子豚49头次),累计清理江边垃圾超10吨。同学们持续记录长江三江营段过往船只信息,推动建设江豚友好型通道,同时还协助长江航运公安局查处各类三无渔船78艘、清缴各类渔具5.4万件、打击非法渔猎12起,为长江下游的江豚生存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DNA循迹,科技赋能精准保护“最美的微笑”
2020年12月,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签约,成立长江生物大保护·江豚实验室。该实验室致力于对江豚活动进行观测和分析,为精准保护江豚提供科学依据。
“舀一杯水,可知一群鱼,从而能够达到高效精准保护江豚的效果。”在该校张云增教授的指导下,王旭阳与团队成员自主研发了江豚DNA循迹技术,在国内首次把DNA比对技术应用在江豚保护领域。
DNA作为遗传信息存在于生物的每一个细胞中,只要一种生物在水中待过,它就会在水中“留痕”,每一个物种携带的DNA片段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DNA片段”密度数据,参照标准曲线,就可以分析出某种生物的有无、相对数量多少以及迁徙规律。
该技术可把江豚生活水域定位在取水点500米内,同时避免使用捕捞等手段,准确高效不损伤目标物种,对一些濒危的水生物来说,就更为实用和有效。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与江豚保护相关专利3项,为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同时基于江豚DNA循迹技术打造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为科普宣教提供了多样化的形式。
“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让一个物种有继续生存繁衍的可能,这太有成就感了!”实验室成员、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刘林林骄傲地说。
科普宣教,他们让更多人加入保护队伍
“江豚生活在长江离岸200至300米间,过往船舶和江豚的生活区域时有冲突,船只的螺旋桨会伤到江豚。有时候船只的螺旋桨还会把鱼群打散,影响江豚的捕食和繁衍……”不久前,团队再次开设“江上小课堂”,向镇江镇扬汽渡附近的船老大们讲解江豚保护知识。
同时,团队还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将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技术与巡护巡航工作相结合,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宣教课程。依托实验室对江豚的形态学分析和虚拟仿真技术建模,建立起全国首家江豚博物馆,在馆中设立VR体验区和DNA循迹技术体验区,开展专业化、多样化的宣教活动。
此外,团队还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联手,制作了江豚保护主题的印章、纸雕、剪纸等作品,先后开展了江豚祈福放河灯、江豚皮影灯、公交车上的流动江豚窗花风景线等特色活动。
团队还承办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举办“江豚之旅”生态研学,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参加。截至目前,团队已在江苏扬州、南京、镇江建立了36个宣讲基地,常年举办长江江豚讲坛,走进扬州、上海等地的学校和社区先后举办讲座200余场,累计宣教受众近50万人次。团队先后获市级以上奖项33项,先后收到5封世界自然基金会寄来的感谢信。在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下,长江三江营水域江豚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希望有更多的环保爱心人士加入到保护江豚的队伍中来,使‘共享一个长江’理念深入人心,让江豚的微笑可以永存。”王旭阳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吴锡平 刘迅婕 杨鸿宇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