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预警,这是今年10月以来第四轮影响我国的大范围寒潮天气。预计11月30日8时至12月1日8时,东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南中东部、华南东北部等地将降温6℃~8℃,局地降温可达10℃~12℃。
前段时间,我国经历了三轮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本次寒潮过程后,12月2日至3日还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为什么全球变暖背景下,寒潮还这么频发、猛烈?
寒潮发生次数较同期偏多
暂且不算正在产生影响的本轮寒潮,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轮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分别发生在10月14日至17日、11月4日至8日、11月20日至23日。
第一轮寒潮影响力稍弱;第二轮寒潮来势凶猛,东北遭遇大范围暴雪,多地降水量突破11月极值;第三轮寒潮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尽管强度稍逊,但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明显。
1951年至2020年逐月寒潮统计显示,平均而言,往年到11月底寒潮发生次数为2次,今年已有4次,较同期来说的确偏多。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11月是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其次为10月和3月。1990年11月曾出现过4轮寒潮,1979年和2011年的11月也经历过3轮。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寒潮通常在季节转换期多发,这是因为降温幅度是衡量冷空气是否达到寒潮级别的重要标准。处在季节转换期的11月和3月,气温正在下降或上升过程中,冷空气叠加基础温度的起伏变动大,相对容易满足寒潮标准。
虽然寒潮频发,但截至11月28日,中东部多地气温仍较常年偏暖。从目前预报来看,12月上旬冷空气势力又将变弱,全国大部尤其是北方偏暖的情况或将延续。
寒潮总体呈减少趋势 但更加极端
虽然今冬寒潮偏多,但数据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我国的寒潮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1951年、1984年以及1985年影响我国的寒潮只有2次,而2009年就有8次。因此,寒潮减少是平均态,并不是说近几年肯定比以前少。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寒潮虽然在总体上次数减少了,但天气气候出现异常的幅度却在加大。北极冷空气可能受到更强的扰动,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
一般情况下,极地地区的冷空气会受到地球西风带控制,将其圈在一定范围内。虽然也会经常向低纬度推进,但西风带控制性较强,就像一个“羊圈”,正常情况下,冷空气这些“羊”大都会被西风带这个“羊圈”圈在极地地区。
在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北极地区升温明显,中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上空的西风减弱,导致西风带这个“羊圈”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被圈在极地的冷空气更容易突破西风带向南“一泄而下”。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一方面冷空气较易向南侵袭,另一方面中纬度地区的经向环流型加强,更有利于极地或高纬度的冷空气团南下。这种情况下,极地冷空气团甚至可以直接进入我国东北部地区,造成北方大范围寒潮暴雪等剧烈天气,同时可进一步向南推进给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大范围降温,像今年1月5日至8日刷新北方多地气温纪录的超级寒潮就是如此。
因此,专家指出,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此外,全球变暖并不会导致所有地方的冬季都变暖,在北半球一些地方,反而使得冬季更冷了。
今年是“双拉尼娜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目前,位于北极极地的冷涡中心位置有偏向东半球的倾向,因此,明年1月至2月,寒潮发生数量还有可能进一步攀升。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为何今年大寒大暖频繁上演?
在西风带中,大气呈波浪起伏式运动,波浪的低谷区为低压槽,高峰区为高压脊。一般来说,高压脊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气流为主,多天气晴朗;低压槽前方多上升气流,配合水汽,雨雪频发。
这些槽脊活动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各个地区一直上演着。随着槽脊移动,冷热同时发生,只不过发生地不同。受其影响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地便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形,回暖和降温交替出现,且有时还呈现一定的周期规律性。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在极端天气多发的当下,西风带环流槽脊活动更容易出现大波动、大振幅,其表现就是不断上演的大寒大暖极端情况。
今年1月5日至8日的寒潮,虽然让北方多地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温纪录,但之后的2月,北方又迎来大回暖,多地刷新同期最暖纪录。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今年西风带槽脊的南北跨度异常大。6月下旬至7月,北半球西风带环流存在四个强高压脊中心,分别在欧洲、俄罗斯远东地区、北美西部和大西洋北部上空,对应区域均出现高温热浪天气。
这种冷与暖不仅表现在气温上,它还间接影响着其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7月中旬,西风带高压脊持续偏强,阻挡北上的地中海气旋系统,造成欧洲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导致德国等地人员伤亡。此外,今年6月我国发生的多起龙卷风事件,也是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激烈交锋的反映,是在大暖背景下发生的;7月河南极端特大暴雨也有暖的表现,充沛的暖湿水汽为破纪录降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