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情况,1名南通人当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海安籍万宝年。
2名南通籍教授当选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海安籍刘加平教授、如皋籍孙友宏教授。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
一起来了解详情吧!
万宝年
万宝年,江苏海安人。1978.09-1982.07 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获理学学士;1982.08-1985.07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 获理学硕士;1985.08-1987.08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7.09-1988.03 中国科技大学,德语培训;1988.04-1991.09 德国维尔茨堡(Wuerzburg)大学物理系激光物理和气体动力学专业,获理学博士;1991.10-1993.05 德国维尔茨堡(Wuerzburg)大学博士后;1993.06-1996.09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10-1998.12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01-2005.02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托卡马克物理实验室主任;2005.03-至今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和实验研究,在HT-7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中获系列重大成果。主要科研工作及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诊断和物理实验。包括:1、诊断发展:光谱测量:10多套。辐射测量:SX-XUV、AXUV阵列。边界探针:两套,多种位型。电磁测量:整套(HT-7正在研制)。能谱阵列:HX两套,SX单道(多道在研)。HT-7U诊断初步方案和布局。2、物理研究:杂质行为:杂质输运、涨落、再循环。约束输运:HT-6M边界OH加热、 HT-7 IBW约束改善、波波协同、壁处理前后。边界行为:湍流机制、Zonal流。粒子再循环:谱形分析、再循环机制。与壁相互作用:杂质抑制、边界条件。发表论文超过50篇。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加平
刘加平,1967年1月生,籍贯江苏海安,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是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110余项重大工程。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材料与结构和环境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复杂胶凝体系的活化能计算方法,解决了室内与实际工程的性能对应,材料收缩与结构应力计算之间存在难题,创建了混凝土水化-温度-湿度-约束耦合作用模型。突破了开裂风险量化评估的理论瓶颈,填补了收缩裂缝专项设计的空白。成果应用于无锡太湖隧道、兰新高铁和上海地铁14号线地下车站等50多项重大工程,实现了地下空间、隧道、长大结构等无可见裂缝,推动了收缩裂缝由被动修复转向为主动防治。
从分子和微纳观层次调控浆体、基体和界面区的微结构,从本源上提高混凝土宏观性能,解决了高强混凝土粘度大、韧性差,以及常温养护早期强度低、刚度不足等难题,实现了高流动性、超高强度和超高韧性的统一。成果应用于NH岛礁防护和南京长江五桥等60多项重大工程,提升了构筑物的抗侵彻爆炸和承载能力。
孙友宏
孙友宏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1990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校长。
1983年9月至1990年7月,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钻探工程专业学习。1990年7月至2000年6月,长春地质学院勘察工程系教师、副主任。其间: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2月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勘察工程系探矿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2000年8月至2001年5月,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研究生办公室主任。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2008年12月至2015年9月,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9年3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校长。
长期致力于潜在油气资源钻采、科学钻探和仿生机具等领域研究。主持承担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59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论文11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2016年,“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地壳一号’深部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排名第一);2019年,“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此外,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