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南京古生物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同时,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和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也正式对外开放。
这栋楼的101房间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办公楼旧址。从18日开始,这里将展出李四光先生曾经工作的场景,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比较珍贵的化石。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也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第一任所长。早年,他对蜓科化石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政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山西地区的一些煤田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储藏情况。因为通过这个化石可以确定煤炭埋藏的地层,进而研究它的分布范围、厚度等信息。这些蜓类是一种非常小的海洋有孔虫化石,李四光先生首先研究并把它命名为‘蜓’。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实物化石。”
记者看到,李四光办公室旧址内陈列简洁,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架、两个化石陈列柜、一台老式打字机,还有一盏旧台灯。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说:“大办公桌和椅子就是李四光曾经用过的。这个大办公桌编号001号,今天开始免费对外开放。”
此外,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也正式开放,馆内展出了丰富的图文资料、模型、化石等数百件展品。其中,一些来自西藏和南极的化石,看起来其貌不扬,却见证了地球的演变。
陈孝政说:“这几件标本是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化石,其中有一种菊石化石是生活在海洋里的。但是你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见到它,就说明当时那段地层是在海洋里形成的。它也见证了青藏高原海陆变迁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件化石是来自南极的植物化石。这类植物目前只有在温带、亚热带才会生长,现在在南极发现它的化石。说明当时南极气温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并不是一个冰封的世界,也证明了大陆板块漂移的过程。”
(吕莹莹 张健 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