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十四五”期间江苏考古工作有哪些主要举措?11月8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了《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规划》明确了7大工程32个重点项目,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就规划的特色、亮点和“十四五”期间文物领域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度解读。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
坚持保护第一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走在前列:推动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走在前列,打造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化“美丽中轴”。
推动博物馆高品质发展走在前列,争取创建4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3-5家国家卓越博物馆,推动南京博物院故宫馆等重点场馆建设,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打造“博物馆之城”,形成向世界展示江苏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的“重要窗口”。
推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完成100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富有江苏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
推动文物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推出一批大运河、长江、海上丝绸之路等专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发展“江苏样板”。
强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引领作用
《规划》提出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文物科技创新工程、文物活化利用工程、文博人才强基工程等7大重要工程,细化文物安全提升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建设、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等32个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推动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落地见效。
精准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规划加强与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衔接,设置了专门章节,对推动科技赋能我省文物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针对当前我省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瓶颈和工作需求,从文物科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文物科技成果创新应用、文物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举措。包括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加大保护利用前瞻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及云展览项目等。
关于文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实施文博人才强基工程,加大对文物领域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物保护、考古、修复、策展、鉴定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精管理,年龄梯次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的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持续推进文物活化利用
依托江苏丰富的文物资源,构建江苏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扩大文物交流互鉴,大力促进让文物活起来。
推进文物和旅游高水平融合,推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创设互动体验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品牌,打造江苏文创产品高地。
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展运河古镇保护提升、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农业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大运河江苏记忆等项目。
推进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开展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利用项目、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项目、水乡城镇民居保护利用项目、丝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建成江南文化特色鲜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