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右)。
昨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苏省共有39项通用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单位主持完成项目12项,参与完成项目27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周勇参与的科研项目“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长江中游是我国重要的中籼稻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6700多万亩,总产约650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长江中游中籼稻外观和食味品质不优,严重制约区域水稻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优异种质匮乏、优质机理不明、育种技术滞后和优质品种缺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999年起,“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以问题为导向,从水稻优质机理解析、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优异种质创制和优质品种培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005年左右我开始加入该项目,主要工作是解析水稻外观品质的遗传学基础,开发分子标记,建立分子育种体系,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周勇说。
目前,该项目解析了中籼稻优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建立了分子标记与花药培养相结合的高效中籼稻育种技术体系,弥补了传统育种效率低的短板,创制无垩白、抗病虫的突破性优异种质,选育出鄂中5号、广两优香66、广两优272等12个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同改良,解决了长江中游稻区优质育种材料和优质品种缺乏的问题。
周勇介绍,该项目系列成果在长江中游稻区累计应用602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