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篇题为《无语!城里老人“组团下乡偷菜”》的自媒体文章引发关注。据文章讲述,河北秦皇岛抚宁区的45路、49路公交车几乎成了部分老人下乡“偷菜”的专列,他们名义上说是来“捡菜”,实际上携带小铲子小锄头到农民地里挖萝卜、姜、大蒜,满载而归。当地村民劝阻也无济于事,有的老人被抓到现行甚至假装心脏病倒地。
初看此文,笔者以为这是一篇奔着“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主题而去的“故事”。但实际上,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也有报道,城里老人“组团下乡偷菜”的确属实。据悉,此事经过曝光之后,引起了当地警方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警察直接派警车下到菜地里,安排人不断巡逻和喊话,看到有外来人员及时进行驱离。如此,“这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对于老人们的行为,有基本是非感的人都不难作出判断。“不问自取视为偷也。”老人们打着“捡菜”的幌子组团坐公交来到乡下,公然在村民菜地里连挖带运,甚至个别还不惮于开车过来偷。如此“鬼子进村”般的行为,不仅吃相难看和悖德,实际也已经违法。虽然被偷菜的金额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但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我注意到,无论是自媒体的文章,还是电视台报道中接受采访的村民,都强调了种菜的不易。但其实,这些老人组团“偷菜”的行为,本无关菜农容易与否,性质都一样恶劣。通过讲述村民种菜的不易来反衬老人偷菜之恶,反而会弱化外界包括老人自身对此事性质的认知。违法就是违法,参考菜农的境况来评估老人行为的性质,可能会模糊事件焦点,落入泛道德化的陷阱。
此事发生在村民菜田,也颇耐人寻味。我们把场景换一下,如果是部分老人长期在一个菜市场“组团偷菜”,可能早就得到更有力的干预了。但这事发生在村民菜地里,在一段时间内愈演愈烈,似乎各方都拿不出办法。这其中,村民忙着收姜无法时刻防守,部分老人动辄“装病倒地”,确实是现实原因。但当地警察“真的拿他们没有很好的办法”,这实在不应该。加强巡逻,批评教育,依法采取强制行为,办法其实有很多。“事情经过曝光之后,引起了警察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最终现象得以改观,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说到底,老人组团下乡,把村民菜地当成自家地持续“偷拿搬运”,除了“法不责众”的心态作祟,还因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疲软留下了真空地带,放大了部分老人的侥幸心理和道德缺陷。这背后既与公共服务和治理资源不足有关,也与长期以来农民“产权”“物权”受重视和保护程度不足有关。目前,偷菜现象已经被制止,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大量村民遭受的损失找谁赔?由谁来给村民撑腰?
对于此事,谴责涉事老人为老不尊,乃至依法对一些老人作出处罚,这是一个方面。更应该深思的是,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为何一些老人敢“光明正大”成群到农家菜地里“不请自拿”?道德水位、法治意识的差距是原因之一,而城乡之间的公共治理差距也放大了道德和行为失范风险。如何弥合城乡公共治理之间的差距,或许更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