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上海工作部记者/常瓅
近期,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0月27日,荔枝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规划》还包括四方面16项具体指标:比如,在经济领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在生活领域,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50个;在治理领域,“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数量分别达到50个和35个;在底座支撑方面,建成物联感知终端数超过1亿个,开放公共数据规模超过15亿条。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对上海的意义是什么?上海的基础优势是哪些?
据了解,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大事,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面向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探索最宝贵的经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坚持服务全国大局,对标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发展实际,从技术创新、制度突破、底座建设等方面,探索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经验。
二是面向超大城市运行治理,解决最急迫的问题。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各类资源高度紧张,风险挑战无处不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仅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正在深刻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竞争优势和社会规则,上海把全面数字化转型视为塑造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加快完善数字新规则,着力打造数字新生态,充分释放数字新红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总体上看,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五大优势:
一是底座先行优势,上海有“硬”的支撑,如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上海枢纽节点,试点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持续推动国际海光缆建设扩容;也有“软”的服务,如“随申码”正在从市民的“防疫利器”向“数字名片”升级,在医疗领域可以代替社保卡,在交通领域可以代替交通卡,在文旅领域可以扫码入场,加快实现全市“一码通行”。
二是数据活力优势,上海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获批国家大数据示范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方面,公共数据开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近5400余项,形成普惠金融等十多个标杆应用(有金融机构依托自身海量数据与工商、税务等数据的融合应用,普惠金融累计放贷逾1000亿,不良贷款率从7%下降到1%以内);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量质同升,2020年上海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6.1%,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技术型企业超300家,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流通总量超过百亿条。
三是场景丰富优势,城市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场,上海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为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比如,在人工智能高地建设过程中,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道路测试场景丰富度和示范应用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在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过程中,落地多个数字人民币场景,在白名单客户数、钱包数、钱包交易量等方面均领先全国。
四是产业创新引领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度、持续创新的过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强大的生态。科研设施方面,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下一步将全力推进张江等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产业集聚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是国内产业链最全、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增长超21%;创新生态方面,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相得益彰,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3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全国第一。
五是规则高地优势,数字时代亟需全新的规则体系与制度保障,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举措》等文件,正加快推动《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地方立法。
上海正在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据了解,标杆和标杆区域还在创建阶段,上海鼓励打造“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长板”的区域发展格局,为此专门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目前,上海市各区正在着力打造三类标杆区域:
一是全域转型先行区,上海市五个新城立足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把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新模式融入新城“规建管用”各方面,推动系统集成,在数字底座建设、数据开放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行业转型赋能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比如,上海市南汇新城率先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目前正在推动国际创新协同区、天文馆、105区域建设者小镇率先打造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
二是特色转型示范区,上海市各区因地制宜,积极创建数字化转型特色示范区域,已遴选出首批7个市级示范区(上海市嘉定未来·智慧出行示范区、市北数智生态园、普陀海纳小镇、杨浦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张江数字生态园、临港数字孪生城、松江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比如,张江数字生态园围绕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推动建设三大平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政企数据融合,解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预测企业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区域产业链补链固链;集成电路设计赋能平台通过行业龙头带动培育国产自主 EDA及IP 生态,使集成电路产业服务由实体服务转为数字化赋能;医疗医保数据应用平台依托健康医疗公共数据,建立隐私安全计算平台和开放的健康医疗数据生态,赋能商保、医药、医械产业发展。
三是标杆项目试点区,上海市各区也在谋划打造一批市级示范项目。比如,“黄浦智慧中药云”通过中药饮片智能审方及中药品一物一码,提高处方审核效率,实时监控中药饮片煎制配送全过程,通过统一的中药字典,实现区内18家医院共享7家知名药厂的中药房,使药房供应效率提升10倍以上,大幅降低库存规模。再比如,“徐汇数字体育场馆”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和运动追踪技术,对游泳人群的活动区域、轨迹、行为等跟踪监护,针对求救信息或危险状态及时报警并同步给救生人员,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还比如,“闵行居家虚拟养老院”通过传感设备、智能产品、AI算法,实现全天候自动化居家看护,支撑1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N个老人,降低养老成本,满足特殊老人居家养老心愿。这些好的项目,下一步将考虑在全市推广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