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的逆袭之路!“跨界”研发“大国重器” 他用奋斗书写船海人生丨江苏最美人物

2021年10月20日 09:30: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在江苏省滨海县离岸22公里的近海海域矗立着一座相当于8层居民楼高的“钢铁金黄巨屋”——滨海北H2#400MW海上风电场升压站

  它将源源不断的风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如果把海缆比作海上风电场的血管,那么海上升压站则可以被称为整个风电场的“心脏”。按照一户居民家庭每天耗电10度计算,那么这个风电场一天的产能就可满足30多万户家庭的用电需要。研发这个“大国重器”的核心人物,就是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朱军。

  跨界:

  从零起步 文科生逆袭为造船巨匠

  1979年,朱军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好好读书,走出农村是他儿时的梦想。2000年7月,朱军毕业于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阴差阳错地走上了造船工人的岗位,进入了上海求新造船厂。“我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天,码头上停靠着一条巨大的轮船,那种震撼、激动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我这辈子就是一个造船人了。”朱军说。

  《铜工八级》这本书朱军一直珍藏到现在,已经快二十年了。他发现师傅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理论依据。有了这本书,就好比有个老师,所有造船的技术性问题,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凝练的答案。

  在一次次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学习过程中,文科毕业的朱军摸索出整套造船技术,公司鉴于他的能力,提拔他当上了工程师。脱下灰色劳工服,穿上崭新的白色工程师制服,那一刻,朱军记忆犹新:“学习可以改变命运。”

  2006年,江南造船厂兼并求新造船厂,此时,朱军在造船行业已经摸爬滚打6年。当年江南造船厂下属劳务公司经营部接到一艘土耳其订单——692箱集装箱船,朱军毛遂自荐,担纲项目总工。

  “我一个人一块一块设计船体,我当设计师也当造船匠,和工人一起爬进船舱,按照图纸做。一年半,建成了这艘船,当焊接完最后一块钢板的时候,当地工人都惊呆了。”朱军说,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一个人就和工人完成了订单。

  跨越:

  攻克难题 126天交付“大国重器”

  2015年朱军进入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16年8月,泰胜蓝岛承接了国电投滨海北区H2区块400MW海上升压站项目,之前南通、启东的海工企业都没有接手过这样的项目。对泰胜蓝岛公司而言也是首台套,而国电投江苏公司要求必须在5个月内完成设计和施工交付

  破行业沉疴,开风气之先,朱军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需要面对着技术资料欠缺、时间周期紧等问题。朱军带领技术团队,不惧困难,仔细钻研技术资料,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办公室,第一时间设计出施工方案。最终该项目从设计到成功交付仅用了126天。

  同济大学教授、“成果转化大使”张伦伟说:“朱军是一个很有前瞻性,也很有责任心的人。他在400MW海上升压站项目中让我看到了科研人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力。”海上升压站的高标准交付让朱军在海工领域一战成名。随后而来的科研项目,海工订单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坚持:

  一夜白头 在困境中砥砺爱国情怀

  2018年8月13日,这是朱军最难忘的一天,一直自信满满的他,竟一夜间熬白了头。朱军带领的双创团队研究的课题“复杂海况下大型海工承载基础装备建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历时一年半,带领双创团队研究的课题没能成功立项,面对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朱军的情绪跌入冰点,见人不语、闭门不出。朱军的妻子劝他放弃这份工作,去国外生活。

  是去是留,是退是进,关键时刻,泰胜蓝岛副总苏小芳跟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我不希望他离开我一手创建的创新团队,所以我提出介绍他入党,我说我们的党就是一个创业史,我们党从来不把个人事放在心上,放下包袱,你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党也不服输,一次失败可以重来,只要坚持就会胜利。”

  朱军留了下来,并在苏小芳的介绍下入了党。2019年,朱军再次带队出征,一年后,朱军团队研究的课题“复杂海况下大型海工承载基础装备建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终于成功立项,他的学术能力,科研项目以及团队得到了行业内高度认可,该课题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0年时间,朱军从一张白纸的文科生闯进造船业,历练成有名的造船匠;再一个10年,朱军跳出造船舒适区转战清洁能源,携手高校从高端突破向创造跨越。他主持了多项江苏省和高校联合攻关课题,开发出了3个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个江苏省“两新产品”,高新销售17.85亿元。

  传承:

  以老带新 “传帮带”输送新鲜血液

  从拿起小铁锤在甲板上叮叮当当的第一天,朱军一直延续着自己的造船梦。20年,朱军不懈努力,从一个小铁匠变成了行业领军人物。

  技术需要迭代,人才也需要更新。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实践研发经验的工程师,朱军主动承担“传、帮、带”重任,他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无私传授给青年技术人员。他义务开办培训班,把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传授给青年技术人员,他还自发组织科技创新小组,带领青年人员立课题,搞创新,针对公司生产流程和工艺,进行技术改进,既解决了公司的生产技术难题,又提升了青年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为我国海工装备领域输送了一大批新鲜血液。“我希望大国重器的未来研发中,更难的技术挑战都是他们一点一点攻克的。”朱军说。

  “世界正在狠狠奖励那些努力拼搏的人。”朱军在科研道路上展现出来的不怕困难、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年轻人。他用拼搏创造了中国速度,也用青春和汗水,无怨无悔地书写着自己的船海人生。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朱军同志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我苏网编辑/程梦青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