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罐头”变味了吗?|荔枝娱评

2021年10月08日 16:13: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一直没有看到《罐头小人》原著的结尾——十几年前上小学的我曾在旧书堆中翻到本许久前的《童话大王》,当中连载了罐头小人的故事,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离奇。但我始终没能找到下一本杂志,罐头小人的故事就像快速流逝的童年一样,离我越来越远。

  如今我看到《罐头小人》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决定去影院一睹究竟,一是为了找回远去的童真和好奇心,二是想弥补当年怎么也看不到结局的遗憾。

  影院基本由孩子和带孩子的家长占据,整场电影孩子们笑声不断作为一部儿童片,《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显然是合格的,但如果想原汁原味还原罐头小人的故事,体现郑渊洁式成人童话的讽喻内核,那这部电影还是浅尝辄止。

  电影的故事十分简单,成绩优异、备受师长宠爱的鲁西西在罐头中发现五个小人,类似格列弗游记中的小人国居民。他们会说话,智力优异,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被命名为博士、外交官约翰、上尉、歌唱家和艺术家。而鲁西西的哥哥皮皮鲁却是个调皮贪玩,成绩不好的坏小子,故事便围绕着皮皮鲁一家和二人的学校生活展开。

  二人所在的小学是一所严苛死板、彻底唯分数论的学校,会按每次考试成绩来排座位,成绩好的坐前面,成绩差的只能坐后面。学生除了做题考试,任何兴趣爱好都被禁止,甚至画画都不允许。成绩低于90分的学生还无法参加任何课外活动。

  在这种环境下,皮皮鲁的家长自然也是唯分数论的拥趸,他们会反复教育孩子:我们付出多少牺牲才让你们进这所重点小学,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高压态势下,罐头小人选择帮皮皮鲁考试作弊来应付家长。

  在皮皮鲁作弊获得高分后,家长对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而成绩下滑的鲁西西则迅速被冷落,两相对比,颇有些范进中举的讽刺感。

  最终影片主题自然指向了对唯分数论的批判,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尊重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特长,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才是因材施教。而一场学校大火也让大家明白,光靠死记硬背书本里的知识远远不够,实践才能出真知,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和技能,而不只是为了考试。

  对孩子们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但对我们这些已经长大成人、出于情怀去看的老读者而言,这部电影多少还是有些失望。

  电影重点刻画了孩子和罐头小人之间的友谊,最终也完成了孩子和家长老师之间的和解。平日里瞧不起差生、颐指气使的老师在大火面前,奋不顾身救自己的学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救赎影片的教育主旨要教会孩子们爱囿于影片题材,这种被限制成了友爱这对观影的孩子们当然是一场有意义的教育,但成人观众来说就会有一种空泛说教感。

  此外,1个半小时的有限片长更多是展示皮皮鲁、鲁西西的学校生活,缺乏对真正的主人公罐头小人们的展现。罐头小人们更多只是脸谱化的工具角色。他们从哪来?有过怎样的经历?有怎样的内心世界?电影对此只有寥寥几笔,他们存在的目的仿佛只有帮皮皮鲁”“帮鲁西西,或许叫他们工具小人更为准确。

  实际上,在郑渊洁之后的其他主角故事中,罐头小人有过多次登场,和已经长大结婚的皮皮鲁、舒克贝塔有着进一步的缘分和奇遇。如有着曼妙歌喉的歌唱家被抓去用来代替歌手假唱,那是一个残酷、虚伪、自私、贪婪的成人世界。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基本没有被动画改编过,人们对皮皮鲁的印象大多停留那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这部《罐头小人》中,皮皮鲁更是稚嫩且生怯,缺乏原著中的灵气和勇气。如果想将皮皮鲁系列改编成系列IP宇宙,这样的低龄化的刻画还是远远不够的。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