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诞辰140周年 青年人为什么读鲁迅?

2021年09月25日 07:59:48 | 来源:成都商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在一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作品唤醒国人,他的文章里,“青年”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他视青年为中国的希望。

  一百年过去了,时代在前进,中国已挺立在世界的潮头,鲁迅和他的作品依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剧中鲁迅每次出场,弹幕都是一片欢呼,网络上关于鲁迅先生的表情包更是受到大家的热传。这个充满才华、犀利又傲娇,甚至还自带一种萌光环的青年代言人成为了当下新青年眼中的鲁迅形象。

  今天的青年为什么喜欢鲁迅?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的话说,“因为我们的生活永远有矛盾有困惑,鲁迅的文本是面对这些矛盾和困惑的。我们古人是要逃逸,用一种假的或者欺骗自己的方法回避问题,鲁迅是直面人生。”

  《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学生时代的你读过多少篇鲁迅?现在的你还在读鲁迅吗?

  鲁迅诞辰140周年,当我们谈论鲁迅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何还要读鲁迅?最近,很多学者专家围绕这个话题,都在网上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其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温儒敏今年出了一本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书名便是引用鲁迅的话。75岁的温儒敏读鲁迅六十余年,有很多感悟和体会,他专门录制了一个视频,与读者分享这么多年来读鲁迅的点滴感悟和变化。

  提倡年轻人读鲁迅

  “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这几天,温儒敏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鲁迅只活了五十多岁,但他做了那么多事,成为了中国文化精神标杆,多么了不起!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让与鲁迅同时代的名家大都成了历史过客,但鲁迅穿越时代风雨,始终屹立在文化高地,被人们崇拜。现在每年都在纪念他,鲁迅在中国家喻户晓,研究鲁迅的文章也汗牛充栋。尽管对于鲁迅的观点可能不同,但鲁迅确实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生活,这本身就是文化奇迹。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他的精神真的能得到继承吗?还有像他这样刚勇的人吗?

  温儒敏回顾了这几十年来自己是怎么读和研究鲁迅的。六十年前,他初步接触鲁迅,把他当成文豪崇拜。上了大学,他对鲁迅的阅读开始变细,但还是片面,当年流行一本红色的鲁迅语录,摘记式的,他认为,这本书远离了鲁迅的初衷。1978年,温儒敏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开始花时间读鲁迅,并发表了很多论文。这个时期,他对鲁迅的阅读和思考有了深度,最关注的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五四精神。

  温儒敏说,这些年自己对鲁迅不再是隔岸观火,而是真正产生了精神上的亲近。鲁迅批判的很多社会病和时代病如今仍然存在,近百年来,鲁迅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认知,对人性通透的了解,包括对生命的感觉,对人生的无奈、寂寞和悲哀,温儒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对鲁迅不再是简单的仰慕,而是当做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没有人能代替鲁迅。”

  近些年来,温儒敏除了日常工作还要编教材,还要花大量精力研究鲁迅,并且写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书,譬如《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等。他对自己编选教材的过程感到愉悦,他说,又再一次认真阅读了鲁迅:比如《故乡》现在读起来,感到一个人是有两个故乡的,一个是成年人的故乡,悲哀的,一个是童年的故乡;比如《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很多人说是孔乙己,其实不是,温儒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周围的空气,是围绕孔乙己对他发表议论的看客;而《野草》很多是鲁迅的自剖,是写给自己的。通过六十多年读鲁迅、研究鲁迅的体会,温儒敏得出一个结论:鲁迅值得一生反复阅读。

  此前,网上传言,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大减少了。温儒敏说,不是这样的,其实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选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小学少一点,初中多一些,要学《朝花夕拾》,语文课本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等;高中语文课本有《祝福》《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

  小学要初步接触鲁迅,因为他是文化的象征,学习他会对他有一种尊崇感,而高中就要学习他的批判思维。温儒敏说:“我提倡年轻人读鲁迅,这样我们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要读点鲁迅

  温儒敏在编《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时写了一句话:“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点鲁迅。”

  “为什么要读鲁迅?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温儒敏谈到,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很多,但鲁迅很特别,他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思考,不是书斋中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带有痛切的感触,从生命体验总结的人生智慧,读鲁迅和学文化的概论不同。

  读鲁迅可以提供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和方法,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读古代史、现代史,也要读点鲁迅,知识结构才比较全面,思想方法才比较辩证。

  读鲁迅还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愤青式”的粗糙思维,他对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是基于对人性的深透了解,基于对自身思想心理不断的“自剖”,他反传统、反专制、反精英、反庸众,思维是辩证而尖刻的,是“不合群”也“不合作”的,有时说的话很“难听”,但那是知人论世,能让人警醒,换一个角度去打量我们所熟悉的世界。

  在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过度强调娱乐消费的流俗文化,又使人们的精神趋于粗鄙,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机,往往都是活在“同温层”,活在朋友圈,见不得不同的意见,也拒绝不同的信息,以为我们无所不知,其实很封闭、狭隘、夜郎自大——这些鲁迅都批判过。所以,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深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庸常和习惯,突破“同温层”阅读,用超越的眼光看世界,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是有助于拯救“文化滑坡”的。

  鲁迅不是优雅、平和、休闲的,而是真实、严峻、深邃的。读鲁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轻松,甚至费力、难受。从“生活化”的立场,也许一些人并不“喜欢”鲁迅,我们读鲁迅也并非学习鲁迅做人,不必让自己变得尖刻,我们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批判意识,从他那里获取对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清醒认识,激发思想的活力,获取人生的动力。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曾经的青年读鲁迅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此后数年,鲁迅的作品在青年人中流传,不少人在阅读过他的作品后,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

  鲁迅先生所作《狂人日记》的狂人,对于人世的见解,真个透彻极了,但是世人总不能不说他是狂人……文化的进步,都由于有若干狂人,不问能不能,不管大家愿不愿,一个人去辟不经人迹的路。最初大家笑他,厌他,恨他,一会儿便要惊怪他,佩服他,终结还是爱他,像神明一般地待他。所以我敢决然断定,疯子是乌托邦的发明家,未来社会的制造者。至于他的命运,又是受嘲于当年,受敬于死后。这一般的非疯子,偏是“前倨后恭”“二三其德”的,还配说自己不疯,说人家疯吗?

  ——1919年,傅斯年(时年23岁)

  那时我对于这古怪的《狂人日记》起了怎样的感想呢,现在已经不大记得了;大概当时亦未必发生了如何明确的印象,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尤其是出世在后的长篇《阿Q正传》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1923年,茅盾(时年27岁)

  好的文学都是含有诗的真理的,这种诗的真理就是美;一篇文艺无论对象多么不美,只要表现得真实动人,使读者读到的时候,忽然间脑中光明起来,心里发生一种近于愉快的感觉,这篇文艺便是妙文。

  这个“妙文”的称号我如今加在鲁迅的《呐喊》的上面,虽然他的这本小说之中所描写的大半是一种愚蠢灰白的乡间生活。这种生活如令我们身历其境,一定会发生作者所谓“寂寞”或是憎厌的感觉,愉快自然谈不上,美是更远了;不过这种生活经过了艺术的洗礼之后,我们再来看它,则只觉脑亮,心愉,只觉美,则不会觉着憎厌了。

  ——1924年,朱湘(时年20岁)

  现在的青年读鲁迅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有不少观众表示,“我其实是被鲁迅出场的镜头吸引才真正开始追这部剧的”。追完了剧,他们又重读起鲁迅的作品,并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因为追剧看完了《觉醒年代》的关系,再次燃起了对“不干了”的鲁迅先生的兴趣,鲁迅所写的白话文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剧中新青年的编辑们朗诵着他的《狂人日记》,盛赞这篇文章在抨击封建势力上的力量,因此也找来了这本鲁迅短篇小说集阅读。(豆瓣网友@全侃)

  初读《狂人日记》还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鲁迅的文章,纵使老师在前面讲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却听得糊里糊涂。倒是看到满篇的“吃人”,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什么文章?这么恐怖!十年后再读《狂人日记》,虽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还是会记起年幼的那份“惊恐”。想想也觉得有趣,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豆瓣网友@林雨裳)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尝一尝人性的酸涩与辛辣,摸一摸属于人性深处的沸腾与冰凉,长大了,面对自己与人生,就会少一点茫然,多一些执着与操守。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看一看那个社会的浮光掠影,闻一闻那个社会的味道,长大后,面对其实没有太多变化的社会,就会少一点愤怒,多一些从容与冷静。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分享一点亘古不变的真理与错误,跳脱一些时代固有的偏执与激进,长大了,面对这个仍旧喧嚣的时代,就会少一点失望,多一些坚持与力量。

  如果能借助鲁迅看到一点那些终极问题的轮廓,或多或少,哪怕仅仅是惊鸿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豆瓣网友@obravo)

  相关作品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

  陈鹏

  作家出版社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名人传记,《鲁迅:大先生,小日子》不拔高,不溢美,不立场先行,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鲁迅先生的生活,将那些被忽略,被遗忘,被漠视的细节打捞出来,重新组合,整理,打磨,形之于文,以祛除涂抹于鲁迅身上的种种颜料,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活泼热烈的、血肉丰满的、性格鲜明的、趣味横生的鲁迅。

  《鲁迅的饭局》

  薛林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了解鲁迅,从他的味蕾开始。蔡元培、胡适、许寿裳、郁达夫、茅盾、萧红、许广平、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郑振铎、陈师曾……鲁迅府上向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觥筹交错间,新文艺的星火已燃起,鲜活的民国文化沙龙已在目前。

  全书以小品文的形式,以时间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

  《鲁迅代表作》

  周令飞选编

  作家出版社

  《鲁迅代表作》一书由鲁迅长孙周令飞选编,16幅鲁迅家人私藏老照片高清彩色复原,239篇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体裁,代表了鲁迅的文学水平和思想深度。其中第一辑收小说,取名“呐喊到彷徨”。这既是以鲁迅的两本小说集命名,客观上也反映了鲁迅的心路历程。第二辑收散文,取名“朝花与故人”。“朝花”出自《朝花夕拾》,是鲁迅早年生活的记忆,“故人”则是鲁迅的怀人散文。第三辑收散文诗和诗,取名“野草与惊雷”。第四辑收杂文,取名“中国与国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