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课本走进生活,“双减”后首个小长假 孩子们这样度过|我苏特稿

2021年09月20日 19:40:5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记者/沈一秀 何畔 梁瑄

  今年的中秋小长假是“双减”政策出台后首个法定假日。和以往假期奔赴培训班、在家赶作业的假期模式相比,今年的中秋假期,没有了学科类辅导班,又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学生们的小长假时光是如何度过的呢?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正陆续复课

  9月19日,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通过官方微信,发布玄武区第一批准许恢复线下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名单公告。在名单上79家培训机构中,多为育儿园及艺体类培训机构。而在南京其他区,已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陆续复课,复课首日的情况如何呢?

  在南京雨花台区虹悦城附近的亚东天界育儿园,一位家长刚刚送孩子来参加绘画课程。

  家长邓先生表示,以前孩子一直对绘画感兴趣,经常自己在家画画。这个中秋假期,除了带孩子在周边转转,他还会带孩子来学习绘画。

  这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从今天开始,培训工作已经正式恢复,入口登记处摆放了口罩、消毒液、体温枪等防疫用品。他们此前就已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复课后,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师生安全。“我们是分批恢复,先恢复了0-3岁的孩子托育,中秋节刚刚恢复艺术课程,为了不聚集,安排了两节课,到下个星期会陆续恢复其他课程。”南京亚东天界育儿园负责人李晶晶说。

  在玄武区后宰门一家体育类培训机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复课材料已准备了60多页,每天都要在校区做好消杀工作。目前校区的招生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课程安排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

  跆拳道培训机构负责人张女士告诉记者:“我们会安排在下周三正式复课,安排一些体能训练。这学期学校会有延时服务,我们就把部分课程安排在周末,这样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也能保证体育锻炼。”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培训机构都将第一节课程安排在中秋过后。教育部门表示,培训机构验收合格方可复课,未通过验收的培训机构,一律不得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对未经验收擅自开展线下培训活动、私自扩大培训对象范围的,一经发现即纳入“黑名单”。

  城市客厅 科技馆:开心玩耍涨知识

  在这个假期,有不少孩子在家长陪同下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

  9月20日一大早,家长张女士就带着四年级的儿子来到鼓楼区袁枚广场“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参加一场中秋节制作月饼的活动。

  在活动现场,主持人向孩子们介绍了中秋的由来,传统饮食文化和月饼的发展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传统文化体验课。

  家长张女士说:“双减之后,这个假期给孩子安排到革命根据地参观,或者去做折扇,了解传统习俗,今天到这里就是来了解一下中秋的习俗。”

  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们公益活动的场地需求更加强烈,南京市建委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告诉记者,袁枚广场打造成“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后,将成为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在中秋和国庆假期南京多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都会推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活动。“上午是中秋做月饼的活动,下午有折扇的活动,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让大家愿意来到城市会客厅,把这里的活力释放出来,以后这种活动会很多,我们要求每个点位每年要举办20场以上的公益活动。”

  除了手工活动,参观和体验各种科技项目,近距离感受科学魅力,也成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首选。

  在南京科技馆,赵恩琦同学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南京科技馆,在不用上学的日子里,他更喜欢到科普场所,通过观展、体验等形式走进科学、了解科学。除了观看科普影片,地震体验区、基础科学展区也是孩子们最喜欢体验的部分。

  南京科技馆负责人表示,因为受疫情影响,刚刚过去的暑假,南京科技馆人流量并不大,这个中秋小长假人气明显回升了。9月18日起,馆内的球幕影院、3D数字影院、4D动漫影院恢复开放,《海底世界》《野性非洲》《月球漫步》等影片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前往观看。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双减”给孩子和家长都减负了,而更大的意义上,孩子们可以接触更为丰富的课外“学堂”,比如科普场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网红”景点:亲子游玩人气高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亲子游项目人气满满。

  今天一早,南京江宁谷里“网红打卡点”之一松鼠咔咔乐园,迎来了大批亲子家庭。依森林而建、具有探险趣味,且融入动物元素的这处景区,十分适合童趣游玩。  

  市民吴先生一家五口一早便驱车前来,他告诉记者,今天主要趁放假机会,陪孩子们来亲近自然。  

  与此同时,不少酒店也围绕亲子消费体验升级及差异化服务“做文章”。有的酒店结合周边生态资源推出亲子美食果园采摘,体验感十足;有的酒店推出主题乐园、水世界,打造一站式之旅;有的酒店开设烹饪课、“小小总经理”等职业体验,在提升亲子时光质量的同时,帮助家长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  

  专业人士表示,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更深层次的出游需求,未来的周边亲子游将在趣味性、休闲度、全家行等特性之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社会实践、兴趣扩展、文化体验等多元、深度的文化内容属性,将进一步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

  “双减”之后 如何更好地亲子陪伴?

  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原来辅导班里“过节”,现在只能“家里蹲”。网络上也有不少人戏称:“双减”后的假期,一切都很OK,就是有点“费家长”。那么,“双减”之后,面对这么大把大把的看似有点奢侈的空余时间,该如何利用?该如何更好地亲子陪伴?

  对此,南师大教科院殷飞教授表示,“双减”的目的是让学习回归学校,让生活回归家庭。因此,“双减”之后是让孩子们重新建构家庭模式,丰富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经验。“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辅导班上少了,但实际上,是因为缺少了生活经验,没有了源头之水。”

  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积极规划假期安排。“比如中秋假期,应该体验家庭团圆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庆假期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来规划假期的安排,改变以往上辅导班的被动安排,变为主动预设。”殷教授认为,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孩子们在周末和节假日过得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