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今天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报道,我们就来关注载人航天精神。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科学确定了先发射载人飞船,再突破载人飞船与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最终建造空间站这“三步走”的发展目标。30年来,广大航天工作者心怀伟大梦想,让“长征”“神舟”“空间站”等一次次惊艳世界,也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就了今天中国空间站的辉煌。
1999年11月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一号飞船高高矗立在发射塔架上。
这一年的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第二天成功返回。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第一场大考收获满分,然而接下来,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却一波三折。
2000年12月31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10天,在厂房已经完成垂直总装的船箭组合体与13层工作平台意外相撞。
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航天领域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的重点工程。为了探明火箭有没有受到“内伤”,总设计师刘竹生和火箭团队与紧急从北京、上海等地赶来的专家共同会诊。连续4天不眠不休地持续奋战,最终拿出一份50多页的分析报告,给出“可以正常发射”的结论。
“特别能战斗”,是由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高挑战历练而成的。2001年1月10日,长二F火箭将神舟二号飞船成功送入太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茫茫戈壁,自然环境恶劣。2002年12月21日,一场大雪骤然袭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气温降到零下30度,此时,距离神舟四号发射只有8天时间。
测试电缆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火箭起飞前的测试提供电源。铺设电缆的专用摆杆悬在空中,距地面50多米高,天晴时人站上去都会头晕目眩,而在极低温条件下,技术人员面临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极限挑战。
2002年12月30日,在气温回升后,神舟四号比原定计划推迟一天发射,再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五号,是我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14名备选航天员递交的请战书。
我国载人航天晚他国30多年起步,要追赶先进国家的步伐,就得持续保持数十年特别能攻关的激情,才能抢占载人航天技术制高点。
为了做地面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建起了世界最大的电推力振动台,做力学试验;亚洲最大的真空罐,用于做热真空试验;亚洲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做电性能试验。经过各种极限条件的考验,神舟五号飞船被专机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03年10月15日凌晨5时30分,发射进入倒计时。
火箭飞行590秒后,航天员杨利伟摆脱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21小时后,神舟五号成功返回。自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