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都芃
金秋九月,头顶是炽热的太阳,脚下是洁白的“雪花”。冰壶、旱地滑冰、仿真雪地,冬奥项目体验区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逐渐临近,作为2021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一部分,科技冬奥主题活动9月11日在北京科学中心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共设立“了解冬奥”“冬奥竞技项目”“科技冬奥”“冰上项目体验区”“雪地项目体验区”“祝愿冬奥”六个主题活动区,全景展示冬奥历史和北京冬奥申办历程,重点突出北京冬奥筹备过程中的科技创新亮点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3360块曲面玻璃组合成22条晶莹剔透的丝带状幕墙,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设计灵感来自冰雪运动与速度的结合。盘旋的“冰丝带”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冰刀留下的轨迹,而22条“冰丝带”又象征着在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
优雅造型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撑。国家速滑馆的结构设计创下世界体育场馆之最。其采用的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速滑馆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他们将“天幕”比喻为羽毛球拍的球网,而编制“天幕”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给“球拍”穿线,一根根线就是一条条特制钢索。最终将一张巨大的网“绷”在了场馆的上方。
北京冬奥实现碳中和,是北京最重要的申办承诺之一。国家速滑馆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目前全亚洲最大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的冬奥场馆。该技术所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其ODP(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无异味、不可燃、不助燃,是可持续性最好的冷媒之一,与常规制冷系统比,能效可提升20%以上。该项技术在“冰丝带”的成功应用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滑冰联盟的高度评价。
为了利用好2008北京奥运遗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华丽变身,转换为“冰立方”,作为冰壶项目、轮椅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
2019年底,水立方第一次完成“水冰转换”,耗时近60天。为了提高转场效率,施工团队搭建了由2600根薄壁H形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的转换结构。每根(块)钢梁和混凝土预制板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通过运动捕捉技术与施工测量技术相结合,转换施工中可以将每个构件精准快速复位,极大提高安装精度。2020年12月,“水立方”进行第二次“水冰转换”,用时仅十余天。
在转换后的场馆内,可以看到在环绕冰场的观众台下方,有直径一米的蓝色长条“布袋”。这是“冰立方”内的除湿送风系统,经过该系统处理后的空气会被均匀吹送到场地上空。而场馆内设置的由4000多个传感器组成的楼宇设备管理系统,能够精准监测、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等,最终实现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零下8.5摄氏度要求,冰面上方1.5米高处温度始终保持为10摄氏度,而看台观众区温度则恒定在16至18摄氏度,真正做到“同室不同天”。“水立方”转换为“冰立方”,不仅是场馆使用形态的转换,更是传统场馆转换为智能场馆的一次科技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