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川 摄
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成立2年来,积极探索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发展之路——
“自贸大潮”激荡澎湃创新力
2019年9月1日,占江苏自贸区面积超一半的苏州自贸片区挂牌成立。从此,探路、引领、突围成了这片土地的使命,一个改革“尖兵”的“自贸新传”就此开启。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2年来,围绕掷地有声的“一区四高地”建设目标,苏州自贸片区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60.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极探索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发展之路,激荡出澎湃的创新力:今年上半年,苏州自贸片区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投资额等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占江苏自贸区的80%以上。
2年后的今天,苏州自贸片区立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深层次改革的魄力,朝着建设制度创新最活跃、开放底色最鲜明、产业优势最突出、创新动能最强劲、营商环境最优越的自贸试验区大步迈进。
探路突围
制度创新2年形成百项成果,4项被国务院点赞为“全国最佳”
开发海外舱单电子发送云系统,一次提交进出口货运信息后,系统可自动将信息发送至海关平台,免去人工反复发送确认的繁琐和误差。在苏州自贸片区,这种跨境海运数据“一次上传全程流通”的模式,为不少进出口企业省时省力。随着助力“智慧物流”的跨境海运数据通道被打通,进出口企业的相关信息能借助通道直接对接日本海关、美国和加拿大海关总署,结束了以往需要经过货代、订舱代理、船代公司等多重环节才能报送到海关部门的情况。今年5月,这一制度创新成果被评为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国务院点赞,是对苏州自贸片区的肯定,也是苏州自贸片区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又一次呼应。在8月中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辖区亮出了2年来制度创新的“成绩单”: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00余项;其中,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等4项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25项在全省示范推广,47项在19个联动创新区推广,充分展现出苏州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去年12月,经海关总署批准,作为苏州自贸片区实施地的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启动长三角一体化海关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这次试点由园区海关与浦东机场海关联合,针对不宜在口岸海关监管区实施进境查验的真空包装、防光包装、恒温存储等货物,以“口岸外观+目的地综合处置”的联动模式提高通关效率。“简单来说,采用这一模式通关的高新技术货物,在上海口岸海关仅需进行外观查验,运抵工厂后再由属地海关组织现场查验。”园区海关相关负责人说,这一制度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真空包装等货物在口岸海关按照一般物品查验导致货质损失的问题,还创新性地推出了事前风险评估备案、事中两段布控处置、事后风险验证管理的长三角一体化海关风险防控工作机制。
先行先试,让苏州自贸片区一次次突破制度“天花板”。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向纵深,沪苏同城化蹄疾步稳,“大虹桥”新引擎正式开启,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的苏州自贸片区,踏上了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新征途。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中唯一的自贸区,苏州自贸片区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功能,正酝酿与“大虹桥”区域在制度层面的协同开放效应,力争率先形成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示范效应。
徐志强 摄
对标找差
聚焦全球先进规则开放合作,成为国内两大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之一
中新合作是园区的“金字招牌”。借助中新合作“近水楼台”的优势,一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的对标找差行动,为苏州自贸片区按下了开放合作的快进键。
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平台——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这两年,苏州自贸片区支持140家企业海外投资了190个项目,投资总额达24.5亿美元。企业跨境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各种法律风险也迎面而来,投资争议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对仲裁这一商事纠纷解决方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通过有效的国际法律手段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成为摆在苏州自贸片区面前的一道考题。今年2月,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相继落户。“引入两大机构后,我们将积极开展国际商事仲裁交流合作,进一步服务中新两国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多元化建设,用国际仲裁与调解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服务苏州自贸片区商事主体。”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园区开发建设的27年,是对新加坡经验学习、借鉴、再创造的动态过程。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让对标的领域不断扩大。这两年,“新加坡苏州中心”“苏州新加坡中心”加快建设,国际化走廊等46个中新合作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国内首条自贸区直达国际的“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苏州自贸片区在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方面也随之实现突破:今年3月,辖区成功获批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成为继海南自贸港之后,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个试点区域之一。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苏州自贸片区对标找差的行动不限于通用的贸易规则,也聚焦具体的产业。这两年,我们就针对生物医药‘一号产业’进行了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创新的探索。”该负责人说。
信达生物是苏州自贸片区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其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在香港注册的上市母公司支持。平时,其香港的母公司通过资本金和公司内部外债等方式将资金调回境内,用于企业在苏州的生产运营。去年,信达生物面临外债额度用完的困境,向苏州自贸片区求助。对此,苏州自贸片区管委会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向上争取。随后,信达生物获批6亿美元外债额度,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满足了未来几年研发支出及工程产线的建设需要。
这2年,围绕打通“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保障”全链条制度性障碍,苏州自贸片区紧盯人才、土地、金融、法律等要素,全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研发创新环节,辖区在全国首创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模式,积极打造沪苏生物医药资源合作平台,全省首创生物医药产业链高价值专利组合证券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在全国率先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全省率先开展小微型生物医药企业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试点,全国首创新兴产业分段弹性年期(10+N)出让;在流通销售环节,全省率先开展药品零售许可流程优化,以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和纠纷应对新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重塑流程
政务服务数字化提速治理能力现代化,1200余项业务接入一网通办平台
“入圈”自贸区2年,与高水平开放相平行的另一条主线,是苏州自贸片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其中,服务范围覆盖企业、人才、教育、住房、公积金等领域的一网通办平台,不仅是对内改革结出的“硕果”,还是辖区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宝”。
早一天拿到不动产权证,企业就能早一天建设、早一天投产、早一天见效。在苏州自贸片区,一天内从出让到交地再到完成不动产权证书发放的“交验即发证”模式已成为常态。“以前,企业想拿到不动产权证,必须先到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交综合竣工验收纸质材料。等到审核完成,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表后,再次到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交材料,由不动产登记部门完成审核,才能领到不动产权证书,整个过程至少需要4个工作日。”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如今,企业只要在园区一网通办平台一次性提交联办材料,就可以同步领取到竣工验收备案表和不动产权证,不仅缩短了开发建设周期、提升了融资速度,还降低了运营成本。
由一网而入、得万事通办,一网通办迈出了苏州自贸片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以企业和居民实际办事需求为导向,以一网通办平台为‘底座’重塑业务流程,在用户思维下,我们以场景化、关联性打造政务服务事项集成系统。”园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说,以“交验即发证”模式为例,原先企业需要按部门审批顺序逐一提交材料,过程环环相扣。现在,一网通办后台打通了各部门的数据孤岛,国土环保局、行政审批局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凭借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联合受理,实现了政务服务从“碎片化”向“一体化”的转变。
据悉,园区一网通办平台坚持改革、业务、信息化一体推进,已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事项库、统一证照库、统一电子签名、统一企业和个人用户专属空间、统一政务服务数据库等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目前,平台上线了27家单位1200余项业务,为苏州自贸片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加码。
开放赋能、改革聚势,让资源要素更加自由地向苏州自贸片区流动。2年来,辖区直接带动新设外资项目630个,增资项目294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70%以上;新增科技项目2159个,其中三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81%;新增海外创新中心10家;省级以上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73家,各级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达到51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800家。“今年,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促进‘两业’融合畅通双循环集成创新等领域,我们还将全面落实‘56+N’改革创新任务,确保100%落地实施,以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报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