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多形式推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2021年08月31日 16:13: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8月以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团委利用官公河村九龙岛湿地公园的党史教育馆、知青史料馆、农耕文化馆等优质现有资源,积极组织青年群体通过圆桌派对话、树荫下的微访谈、农耕体验、微团课宣讲等环节,打造“忆峥嵘”青年学习社线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沉浸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广大青年追忆峥嵘年代、砥砺慷慨前行。

  展馆里,一个个斑驳的老物件、一张张泛黄的旧相片,向青年们无声地叙说着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光辉岁月。而栩栩如生的海门本土抗战主题视频短片《官公河畔》,更是带领众人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红色力量在这片土地上萌芽与壮大。

  在学习社老党员的带头下,青年学员们在一面红歌墙前齐声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伴随着铿锵的旋律,萦绕在红色展馆的上空。

  官公河又称“红河”,以河命名的官公河村,有着悠久丰韵的革命历史。在参观完常乐镇党史教育馆后,青年们移步至村党员教育根据地“红河驿站”进行学习。这里有游击队战士的巧战善战,也有陆飞鹫、顾大头、黄鹤汀、陈超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是一代又一代红河人的精神高地、力量源泉。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场景、一个个摄人心魄的红色故事,令前来瞻仰的青年学员内心澎湃不已。党员学员们在聆听先烈事迹之余,还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表达着对先辈的崇敬以及对党的热爱与忠诚。

  在学员干部的有序组织下,一场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奋力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的火红年代”为主题的圆桌派对话火热开展。学员们抒发各自的见闻感悟,思维的碰撞中频频迸发出精彩的火花。

  在这一站的末尾,学员们漫步党史时光长廊,在生动翔实的党史海报图文中重温党的光辉历程。长廊尽头陈列着从官公河里打捞出的珍贵文物,默默提醒着前来参观的学员们,在这里曾有一群有志之士为了人民的幸福,英勇无畏地抛头颅、洒热血,也使学员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金色振兴青年学习社内的知青园,园内的三位老知青代表,用翔实的史料给学员们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以亲身经历向学员们描绘那段“上山下乡”的历史以及知青史料馆内所陈列物件背后的故事。

  随后,青年们来到了沙地农耕民俗馆。这里以农耕文化发展为脉络,用十分丰富的实物和场景,展示了海门沙地近三百年的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繁荣振兴的发展历程。

  青年学员们在农耕文化馆徜徉,仿佛跟随祖先游历了漫漫三百年。无论是这里复原的海门最早住房——环洞舍,还是收集的棉线渔网、竹编网笼、斗笠蓑衣、稻夹麦架、飏麦风车、石磨木臼、籐盘筛子、草窠烘缸等渔农工具、家庭用具,都令青年学员对前人们强毅力行的品格赞叹不已。文化馆的功能区内,陈列了六七十年代海门人家的日常布置。通过沉浸式的体验,青年学员们进一步感悟过往岁月的艰辛和祖辈们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

  在“忆峥嵘”文化大礼堂,青年团队开展了“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常乐镇红木工匠亲临大礼堂,为学员们介绍常乐特色——“麒麟红木”的相关知识,并现场雕刻“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八个大字。

  高科技产业“新农人”周天宇为学员们上了一堂“微团课”。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海门创业的他,以高效水培农业技术助力乡村实现富民增收。他鼓励在座的青年学员们,要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日后创新创业、回报家乡。

  学习社带队老师综合青年学员的整场表现,评选出优秀代表,并由老党员颁发“四史”书籍、学习社文创产品等小礼品作为嘉奖。打卡“忆峥嵘”青年学习社路线,在学思践悟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为再创一个高质量发展沧桑巨变的火红年代踊跃贡献青年人的力量!

  (来源:江苏广电南通中心站/龚丹 通讯员/陈颖 俞新美 编辑/苏月)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