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退,我们不退!江苏省中医院医疗队坚守抗疫 做病人的暖心“大白”

2021年08月27日 20:59:2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夏季,新冠病毒的阴霾突然笼罩南京。接到指令后,江苏省中医院闻令而动,于82日组派第四批抗疫医疗队驰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队员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全力与新冠病毒作战。

  到达驻地时已是下午,为保证病区筹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领队们先行病区探路,其他人员驻地休整。带队的史志雪护士长虽然小巧玲珑,但行事果断有魄力,吴延华护士长虽然是个大男生,但细心事无巨细,他们就是医疗队的“定心丸”。

  83日,全员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考核,接到收治扬州病人的紧急通知后,大家便马不停蹄地赶到病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24小时内,病区接收了30多位扬州新冠患者,且平均年龄较大。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医疗队心里没有担忧,只有必胜的信心。有着丰富援鄂经验的领队们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地给队员们分配工作,制定出各个班次的工作职责和各岗位的督查表格,充分优化工作流程、调整人员结构。医院源源不断的物资给队员们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如此坚强的后盾让大家无畏逆行。

  进入病区前,队员们在感控老师的督查下严格穿上防护装备,一丝丝的漏洞都逃不过感控老师的“法眼”。进入病区后,组长合理分配管床,协同组员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静脉输液、皮下注射抗凝药、监测血糖、打胰岛素、经鼻高流量吸氧、督促俯卧位通气、24小时出入量的记录,且格外关注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检查有没有规范记录、俯卧位通气情况的落实、有无吸氧、氧流量是多少……认真负责,事无巨细。

  病房里的沙爷爷老两口因为同时感染住进同一间病房,沙爷爷有脑梗病史,平时活动都需要奶奶的照顾,如今奶奶也成为了病人,沙爷爷的照料基本都由省中医院的医疗队负责。爷爷和奶奶在患病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生口角,医疗队不仅需要治疗他们的疾病,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疏导,为今后的生活回归做好准备。于是,医务人员不停鼓励爷爷和奶奶做俯卧位通气锻炼,爷爷体型和体力都较弱,医务人员循序渐进,帮助他从大侧卧位进行过渡,同时每天都帮助他做站立和轮椅进行康复训练,看着老两口的病情越来越好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每天护士们除了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之外,还要全面负责病房的保洁与消杀工作,近20个病房、走廊、地面及各种物表的擦拭、环境的消毒、垃圾的处理等等,瘦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浑身湿透也毫无怨言。当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救治病人,还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关怀,由于老年患者居多,生活护理需要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除了日常生活保障,队员们会给病人佩戴指脉氧仪,如厕前后都要在身旁,以便及时发现氧饱变化。同时,还要做好营养管理和饮食宣教,每次订餐前,队员们会询问爷爷奶奶的意见,胃口、牙口不好的尽力更换餐食并餐餐分发到床边。如果是特殊饮食也会格外关注,如:低盐低脂、糖尿病等。当然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视,虽然南京与扬州接壤,但对病人来说也是背井离乡,从他们初来病区时的寡言懒语、神色凝重不难看出他们的苦闷。所以医疗队趋向“家庭化”病区,尽量将夫妻、姐妹安排在同一病房,跟他们普及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预防和救治的相关知识,分享转阴案例,在亲人陪伴和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下他们日渐开朗。

  抗击疫情,中医有方!待医疗工作步入正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后,省中医院开始将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耳穴埋籽、耳尖放血、中药封包……中医治疗师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还带领患者学习八段锦、八邪操,感受中医的魅力。此时一例例转阴案例让大家充满喜悦和安慰,魏瑜主任、史志雪护士长携医护团队折许愿纸为每一位即将出院患者送温暖和关怀,并给大家拍合影制作相框留作纪念,一份份的爱心寄语和感谢信,道不尽患者的喜悦与感动。

  除了驰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江苏省中医院还派出医疗队前往扬州支援。从疫情暴发之初到如今患者正在逐渐康复出院,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中医师吴刚和队友们在扬州坚守着隔离病区,开展中医药救治工作,“病人在哪里,我们的战场就在哪里,疫情一天不结束,我们就一天不收兵”。

  “刚过来第一个星期,工作开展会相对困难一点,人手比较少,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对情况也不是很熟悉。”吴刚告诉记者,中药处方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来调配,每天从7点多进病房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为患者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吴刚表示,患者在中医药的助力治疗下,病情都在有所好转,有个别焦虑或轻微抑郁症状的患者,省级中医医疗队都会竭力进行心理疏导,他们也很快能够平复下来。

  吴刚负责的病区虽多是轻症患者,但有4个病区,患者数量相对较多,其中有不少的儿童患者。由于儿童患者与成人的症状有所区别,主要是感冒、咽喉痛等轻症为主,所以在为孩子们开处方时,吴刚会针对儿童体质,适当运用一些健脾开胃以及相对平和的中药方子,熬成中药汤剂,合适孩子们服用。

  在查房时,有时候看着小朋友稚嫩的脸庞,吴刚会情不自禁地“温柔以对”,吴刚说,“对待孩子要轻声细语,温和一点,孩子们都很配合治疗”。因为经常要给小朋友搭脉问诊,小朋友很奇怪的看着他问,“医生,看病为什么还要摸手呀”,旁边就有别的小朋友还会抢着说“这是搭脉,中医看病要搭脉的”。让小患者们能接受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这一点让吴刚感到心里暖暖的,特别欣慰。

  823日晚上22:00,再次拨打吴刚的电话方才接通。提及家人,吴刚停顿了一会,说有时查完房回来,也会跟他们汇报下这边的情况,让他们放心,“说实话,当时知道我要去扬州,她嘴上没说什么,能看出来还是很担心的”。吴刚的爱人是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病区的护士,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从南京疫情发生之初,她就一直坚守在医院,根据医院要求,配合领导积极做好院感工作、照护病区的重症患者,时刻不敢放松警惕。

  吴刚去扬州后,由于妻子还要上夜班,只能把刚刚小学毕业的儿子送到亲戚家里暂时照顾,平常在家时吴刚还会督促督促儿子学习,现在他会在电话里记挂着儿子的学习生活,提醒儿子在亲戚家要好好听话,不要调皮。儿子很懂事,吴刚每次和儿子通电话,儿子最后都要对他说,“爸爸要保重身体,要注意安全”。懵懂的孩子知道爸爸在抗疫,长大后或许他还会知道爸爸正在做的是一件平凡却很伟大的事情。

  忙碌了一天,采访电话那头的声音显得有些疲惫,但吴刚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病人目前都在慢慢恢复,逐渐出院,有的病区也已经关舱了,我们会坚守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无论在南京还是扬州,每天,病区内穿着“大白”的江苏省中医院护理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医疗护理工作,“抗疫者”当“疫”不容辞、“疫”往直前!

  (来源:江苏省中医院)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