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新冠病人的心点亮” ——隔离病区里的患者日记

2021年08月21日 19:55:3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者: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B4一1病区新冠患者 玉人吹箫

  七月,南京、扬州疫情告急,江苏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们白衣执甲,奔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进入没有硝烟的战场。

  “谈冠色变世间同,大难临头万念空。”但凡来到新冠病区的患者,都有恐惧心理,他们害怕病情发展,害怕死亡威胁,害怕后遗症,害怕痊愈后成为孤独的社会人……是啊,人逢厄运几多愁!他们闷闷不乐,甚至情绪失控。对此, 江苏省人民医院乔莉主任医师说:“‘德术并举,病人至上’是我们的精神理念。党组织把这么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我们,患者把生命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个信任重于泰山。在医院这个战场,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哪怕面对的是一盘死棋,他们也要把它走活!他们把心理疏导纳入工作日程,医务人员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家庭情况、文化层次、基础疾病,摸清他们的思想脉络,因人而异选择最适合的疏导方式。

  病人李达(化名)年近古稀,妻子在棋牌室染上了新冠病毒,传给了他以及共同生活的子孙五人。8月2号入院的他因此精神崩溃、心如死灰,不愿进食。当乔莉主任来到他床前时,李达因不想与人交流而故意一声接一声地咳嗽,想以这种方式赶走医生。可乔主任不但没有嫌弃避让,反而更贴近他,迅速用右手轻轻拍打他的背部,以缓解不适。李达感动之余心中一阵酸楚。他问乔主任:“飞沫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你为什么不躲?”乔主任和蔼地说:“到这里的每个病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怕就不会来这里救你们了。”李达眼圈红了。

  乔主任先告诉李达,她看了他七岁小孙女的胸片,肺部和其他器官没有损伤……李达最关心小孩了,一听医生的分析舒了一口气。随后乔主任逐一分析了他家四个大人的状况,温柔地安慰道:“你们一家发现早,三个轻型,两个普通型容易治疗”,并告知他治疗方案。李达转忧为喜。

  周楫医生也从百忙中赶来安慰李达,他说:“李达,你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你再加加油,好好配合治疗,出院也指日可待,你看你已经两天不发烧了,马上就看到光明了。”周医生还消除了他对后遗症的忧虑,并开导李达人生没有平坦的路,要与病魔抗争。医生的苦口婆心,让李达看到了全家生命的希望,他终于肯吃饭并积极配合治疗了。

  小娜(化名)七岁,8月5号入院,圆圆的脸蛋上扑闪着一双忧郁的大眼睛。她聪明漂亮,能歌善舞,来到病区,她哭着问医生:“我会死吗?”医生亲切地告诉她:“你的病发现得早,病毒刚刚才碰到你,很快就能好,就当感冒一回哦”。小娜舒展了眉头。护士们想方设法哄小娜开心,给她买各种各样的点心吃,小娜给护士们唱歌跳舞,在掌声中,在鼓励声中,小娜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她说:“这里就像我的家,我真开心!”

  患者秋菊(化名)的感激之情更是从心底流出。她含着泪说:“这里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最好的专家。这里的医生护士太好了。他们千方百计把病型相近的同一家患者调到一起住,让我们享受亲情;医生每天细心问诊察看,工作一丝不苟,耐心做患者心理咨询和疏导;护士们悉心照顾体贴入微,不厌其烦释疑解惑,一天多次量体温、量血压,测血糖,送药,并观察我们用药后的情况,出现问题随时处理;他们将一日三餐送饭到床头,一边收拾房间,清理垃圾、消毒,一边和我们拉家常缓解情绪,每天上、下午还带我们做操。这里中午晚上都是七菜一汤,还天天供应我们水果和牛奶,吃的比家里还逸当。真是太好了!我心里有说不尽的感激……”

  23床病人感慨地说:“我8月1号住院,20几天来只能隔着防护服感受到他们的温度。他们对我如亲人,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们真实的模样,但他们防护服背后的乔莉、高雯、黄敏、周楫、高雯、姚翠、曹娟、张晨等医护人员的名字都刻在了我的心坎上,我终生难忘!是这里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远感激他们!”

  (来源: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汪乐萍 编辑/梁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