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南京举行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媒体见面会。作为医护人员代表,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马涛对疫情防控工作作了介绍。
马涛: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我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主要扮演了疫情防控的“侦察兵”和“参谋员”两个角色。疫情发生当天,我就奔赴现场参与了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调和溯源工作。此外,我还是疫情分析组的一员,每天需从大量的信息中分析本轮疫情的流行特征,研判疫情发生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建议。
7月20日,禄口机场有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出了阳性。接到报告后,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我们是全市首批奔赴现场开展流调工作的专业人员,当时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病毒从哪来?它是怎么传播的?还有多少病例?抵达现场后,流调队员就立即分组启动了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处置工作。白天开启工作时要穿厚重的防护服进入航站楼,开展现场卫生调查、面对面的访谈,还要收集轨迹信息,查看相关的监控录像,寻找可疑的线索。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一整天,晚上我们把防护服脱下来时,衣服全是汗水。
回到驻地后,我们要立刻开始疫情分析整理,对于重要线索还要再开展补充电话流调。让病例回忆14天的活动轨迹其实并不容易,他们对流调员的询问会感到紧张或者不耐烦。所以,我们在核实收集需要信息的同时还要安抚病例紧张不安的情绪。我有一个本子记录了所有访谈过程中获得的重要信息,基本上早期报告的每个病例我都给他们打过电话做过访谈。流调队员们还经常开玩笑地说“流调必备有三件套”:手机、充电宝和金嗓子。我们打完一连串的电话,要在一小时内完成病例的活动轨迹、流调报告,尽快排查密接人员,我们要跑在病毒的前面。一份流调报告中,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地点,甚至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是我们流调员通过近百通的电话,还有现场走访获得的。
为了尽快地完成流调,我们将一线前移到江宁。为了提升效率,疫情早期的前3天,吃住都在办公室。办公室有一张小床,队员们就轮流去休息一会。实在扛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接着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流调工作中去。大多数队员每天的休息时间非常短,大概2—3个小时,还有队员从疫情发生至今都没有回过一次家。这就是我们流调队员的常态。我相信只有我们工作极尽细致一丝不苟,才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安宁。
此外,我还担任了疫情防控的“参谋员”,是疫情分析组的一员。大家对疫情分析可能并不熟悉。通过疫情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疫情的规模,即哪些人群、哪些地区处在风险当中,对疫情的发生、发展的趋势进行研判,很好地指导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比如前段时间南京市开展了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后期的核酸检测范围越来越小,甚至精确到街道,这样的核酸检测的策略调整,也有我们每一位疫情分析工作人员的付出。7月31日晚上10点,我们接到了一个任务:分析南京市前三轮核酸检测的情况,尽快给出第四轮核酸检测范围的建议。接到任务后,我们疫情分析组所有队员相互分工,将不同街道发现的病例、不同方式或途径发现的病例、每一个病例的活动轨迹与职业特点都纳入分析中。经过多次讨论会商,于8月1日凌晨3点钟,我们完成了疫情分析的报告,并完成了第四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建议,调整了第四轮核酸检测的区域。这也体现出了疫情分析对于疫情科学精准防控的指导意义。
类似这样的疫情分析,我们每天要做2次,一个是在白天的12点,一个是在晚上的12点。我们经常出完一期,马上要准备出下一期。我今天带了一期疫情分析报告,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报告一共有15页,这样的报告我们每天要完成两期。
我们每天的工作要对着电脑,经常到了半夜眼睛都是花的。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去认真地核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条信息,保证我们疫情分析报告的质量。虽然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但看到自己专业分析的结论一次次被验证,觉得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本轮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样的辛苦我们觉得值得!虽然我觉得我的工作很重要,但还是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越来越少,这就说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