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王玉星
“日本投降矣!”76年前的8月15日,神州奏凯、举国欢腾。那一天,中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用醒目的大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刻。也正是从那一天起,“8·15”便成为了一个象征,它宣示了正义者的胜利和侵略者的失败,更提醒着战争的始作俑者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侵略罪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一部抗日战争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拼搏奋斗史。从一盘散沙到民族意识觉醒、由积贫积弱到跻身“四大战胜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转折点。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我们的事业将一往无前,更好走向复兴征程。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历史启示道路和方向,也传承着精神和气魄。在太行山上,有一种爱是“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沂蒙老区,有一种生死与共是“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淬炼中、在抗日战争生与死的战场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挺起民族的脊梁,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正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幸福生活。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是一项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节。从“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到“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从“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到“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嚣张气焰,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战斗凯歌,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争先恐后奔赴战场、投入到抗日战争最前线。“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正是亿万中华儿女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的坚定信念,才挽救民族于危亡,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砥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重申和平与正义的价值,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回望历史,中华民族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克服千难万险并坚持到底,没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做不到的,正如抗日女英雄李林曾经对身边同志嘱托:“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今天,战声远去、硝烟散尽、英雄长眠,但精神永存、信念不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只有砥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才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中国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历经苦难辉煌的过去,迎来日新月异的现在,展望光明宏大的未来。我们要铭记“8·15”,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前辈先烈的事迹中补足精神之钙,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信仰之力,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14亿多中华儿女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不断开创美好未来!(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