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竞行业发展迅速,不少玩家幻想成为职业选手,其中未成年人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网络游戏的过度投入对我国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带来双重负面影响。2020年,我国超一半青少年近视,因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业、引发性格异化的现象呈增长趋势。正值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网络游戏因此被认为是“精神鸦片”“电子毒品”。尽管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但事实上突飞猛进的游戏产业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网络游戏防沉迷难度也不断加大。此外,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现在不少家长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甚少,当孩子没有家长陪伴时,就会通过玩电子产品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家长为了片刻的清闲默许了这种行为,而孩子本身对电子产品是没有抵抗力的,渐渐会迷恋和依赖电子产品。
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出台更严格的管理办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实施举措要跟上立法的脚步。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防止网络沉迷。虽然立法一直在完善,但具体措施无法跟上网络的发展。比如互联网平台已经普遍采用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仍然能被孩子们找到漏洞,从而避开监督,成功上网。因此,政府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行业和平台的监管,对尝试突破底线、非法牟利的企业要追究责任。
家庭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对待手机游戏与对待当年兴起的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一样,不能放任孩子沉迷其中,但也不必把它当洪水猛兽。家庭应当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发现生活中其他有趣的活动,严格规定电子游戏时间,同时,家长负有监督责任和表率义务,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强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配合学校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
防沉迷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游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但仍有改进空间。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努力,效果不会太理想,防沉迷更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游戏行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单纯追逐利益,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完善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也要同步跟上,形成震慑。学校、游戏厂商、家长等还应当“劲往一处使”,引导孩子适度游戏,积极培养对阅读、运动的兴趣,让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保驾护航,绝不能让网络游戏成为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