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少、景观美、功能多 扬子江大道全线通车

2021年07月14日 07:02:16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扬子江大道主线通车 

改造后的道路绿化提档升级 

扬子江大道通过4座隧道串连实现快速化 

  4座串连隧道、主线红绿灯数量减少,一路畅通;11处过街设施,市民可便利地前往滨江风光带,享受亲水乐趣;7公里江景廊道风景宜人……快速化改造后的扬子江大道不仅形成了互联互通的路网新体系,同时解决了行人过街难以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缺失等问题,完善了与沿线被交道的转向功能。

  3年攻坚

  主城快速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

  根据南京市路网总体规划,我市快速路系统在“井字加外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格局。2014年初城西干道快速化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标志着主城“井”字形快速内环已经形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滨江风光带的建成,滨江休闲服务需求逐渐提升,扬子江大道交叉路口功能不强、过街设施配套不足、辅道及慢行系统缺失等矛盾日益凸显。2018年4月起,市建委牵头统筹推进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的建设对完善主城外环快速化功能、强化东西横向联系及区域服务功能、促进滨江风光带的沿线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年来,北起定淮门长江隧道(原扬子江隧道)南接地点,南至河西大街,全长约7.07公里的道路基本实现快速化。扬子江大道主线设计速度80km/h,辅道设计速度40km/h。道路总体采用节点下穿方案,在草场门大街、清凉门大街、汉中门大街和水西门大街共设置四座节点隧道,全线新建7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和市级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全线设置辅道+慢行系统,在梦都大街、奥体大街设置两座人行地下过街通道,在应天大街互通处增设一座人行天桥,满足沿线市民滨江休闲需求。

  “3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强力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关心支持下,市建委统筹协调交通组织、管线迁改、高架桥爆破拆除等重要事项,努力克服疫情、汛期等影响,市城建集团等参建单位科学组织、优化工序,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终于还路于民。”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4座隧道串连

  实现真正快速化

  如今,约7公里长的扬子江大道通过4座隧道的串连,已全部实现了快速化。以80公里的时速驾车行驶,仅用7分多钟就能跑完全程,相比过去减少了近一半时间。

  家住汉中门大街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以往进入扬子江大道需要先向北绕行,然后再调头南下,前往鱼嘴方向;如今在路口红绿灯左转就可以进入隧道,大大节省了时间。据介绍,工程取消了道路原先3处红绿灯,并在草场门大街、清凉门大街、汉中门大街和水西门大街共设置4座节点隧道,从空间上加密快速路网,从方向上增加通道和分流线,进一步完善了主城快速路网。目前,绿博园段因地铁建设施工需要暂时保留一处红绿灯,待地铁施工完成后即取消,实现全线无红绿灯快速通行。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子江大道的建成打造了联通鼓楼下关滨江、河西新城、江心洲等重要板块的经济大动脉,实现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草场门大街节点全方向转换,疏解了跨越天堑的交通流量,有力助推两岸创新要素交融,促进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改善当地人文居住环境,提升片区商业投资价值。

  7公里江景廊道 彰显滨江人文魅力

  驱车行驶在扬子江大道上,葱翠的绿意、锦簇的花团映入眼帘。

  扬子江大道串联滨江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下关滨江商务区五大城市客厅,以“律动滨江、彩印金陵”为景观设计理念,将滨江文化、金陵文化、宝船遗址文化等历史人文情怀通过道路绿化及小品构筑进行体现,打造一条繁花似锦、彩韵动人的印象江景廊道,结合全线慢行系统、过街通道联通滨江风光带和沿线居民,助力打造新时代山水城市主轴,彰显世界级人文江岸魅力。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扬子江大道在快速化改造的同时,绿化上也提档升级,塑造了逐花异色的滨江新景观。全线采用“观叶、观色和闻香”的理念,实现三季看花、一季看叶的四季景色。行道树选用了秋叶金黄无患子这一色叶树种,突出了秋季观叶的主题。中分带采用了舒朗通透的种植手法,上层选用观叶的银杏和常绿的香樟等做线型,中层选用浪漫的梅花、樱花、海棠、夏秋烂漫的紫薇做局部点缀,下层选用月季与草花地被的搭配,提升了扬子江大道绿化层次、动感韵律、植被品质,打造“逐花异色,彩印滨江”的整体新景观。

  7公里综合管廊、智能井盖 树立智慧集约新标杆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全线高标准配建了7公里双舱、三舱干线管廊,该管廊是我市“两环六射”干线管廊体系中江南环干线管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入廊管线包括供水、电力和通信等管线,并同步建设了1座市级综合管廊监控中心、搭建了市级综合管廊智慧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地下管线智慧集约化管理,提升片区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彻底解决了道路远期的反复开挖问题。其中,已入廊DN1800应急水源输水管道5公里,管径规模为全省之最。

  管廊建设过程并不容易。记者了解到,6月底,随着“扬子江3号”大型矩形顶管破土而出,标志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工程提前22天顺利贯通。该项目作为工程关键节点,顶管长度为双排230米×2,地下平均深度18米,是南京市目前建成最长、深度最大的矩形顶管。“扬子江3号”大型矩形顶管2020年12月8日正式始发。为加快项目推进,施工单位南京同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力克服工期紧张、疫情防控等影响,项目部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团员青年先锋模范作用。顶管施工区域地处长江漫滩,地下水极其丰富,掘进的地质情况异常复杂,穿越粉质黏土和砂质粉土层,土质改良难度大。顶管还要下穿DN2000、2.8米×2.8米两条压力污水管涵等多个管线,施工安全风险极高、难度极大。为确保顶管工程顺利贯通,施工单位组建了由地质、施工、设计组成的专家组,负责从施工前方案评审到施工过程技术指导,加强掘进期间交通组织,摸清地下管线、障碍物等,提前做好迁改工作,为工程推进扫清了“拦路虎”。项目部围绕顶管机姿态偏位、出土量控制、地面沉降等问题,多次召开技术研讨会,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实行关键工序卡控制度,利用好顶管机操纵中心,智能化动态调整顶管机的掘进参数,有效解决了多项施工技术难题。

  此外,为保障各种道路沿线窨井下重要资产以及人员、道路交通安全,参建单位在扬子江大道全线创新使用智能井盖,实现对井盖横向位移、纵向沉降、有害气体的实时监测,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益探索。

  11处过街设施

  形成连贯慢行系统

  以前,江就在对面,行人却无法过街。虽然道路西侧就是滨江风光带,但扬子江大道全线以前只有宝船通道、银城通道、湘江路通道等寥寥几处人行过街设施,间隔较远,道路上又无人行道和辅道,居民过街难,滨江的亲水、休闲功能很难实现。此次改造,扬子江大道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慢行新系统。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扬子江大道通过利用、改造和新建11处人行过街设施,全线构建了连贯的慢行道,其中奥体大街过街通道、应天大街人行天桥等8处可直达滨江沿线风光带,解决了过去道路慢行系统缺失和道路东西两侧互通不方便的问题。

  在扬子江大道与应天大街交叉口,有一座新建的人行天桥。据了解,以前从江心洲往市区的市民从夹江大桥辅道到河西后,非得到绿博园门口,才能过街,现在可以从人行天桥直接到应天大街东边。扬子江大道东边青桐园、临江府小区的居民去滨江也更加方便了。

  24小时在线监控系统

  为智慧化海绵城市提供支撑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在海绵城市建设上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道路在绿化带中引入一种更智慧的海绵路系统,吸水的同时,还能主动“反哺”绿化带,并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

  在绿博园隧道地面辅道和慢行道的分界处,有一条排水槽形成边沟。这条边沟就是绿化带与机动车道的分界带。在一般道路上,这个位置主要铺设平石,分段安放雨水箅子。而在扬子江大道上,边沟取代了平石,上面还要加装盖板,预留许多缝隙。降雨时,机动车道上的雨水通过缝隙直接流入边沟,避免道路积水。边沟内每隔10—20米就有一条输水管道,对应连通着绿化带里埋设的一个罐体。

  在常见的海绵系统中,储水罐里的水需要通过泵站实现抽水灌溉,而这个高1.5米、可容纳超过6吨水的圆形罐体,侧面开设了一些小孔,储存的水通过小孔缓慢渗漏,在雨停后可以继续为绿化带提供日常灌溉。如果遇到暴雨,罐体储存满了,雨水会沿着预埋管道直接进入市政管网。绿化带与慢行道之间也有同样设计。边沟里还有一条条输水管连向绿博园隧道、万景园隧道顶板的绿岛景观带,全方位实现道路的排水和储水。道路设施完成后,绿化带中还将埋入感应装置,对海绵性能进行监测和数据统计。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南方城市,道路海绵设计的第一任务是发挥自然调蓄作用,避免内涝。在此前提下,通过行道树生态树池、下凹式绿地、路边生态沟等多种形式,实现因地制宜的海绵路设计。未来水资源的利用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扬子江大道海绵系统建成后,将通过使用效果和后台监测数据,为我市打造更智慧的海绵城市提供支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