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海建
(作者邓海建,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孩子们用搓衣板洗洗自己穿的小衣裤
一块搓衣板,一方小天地。
这个暑假,上海市建平香梅中学6、7、8年级的学生接到一项假期作业:用搓衣板洗洗自己穿的小衣裤。据说最近,学校又买来了320块新搓衣板,准备发给今秋入学的新生。校方认为,学校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设立“包干区”那么简单,其实劳动教育更在生活当中。
自己盛饭,自己洗衣……这些童稚时期“扫一屋”的小事,夯实的往往是一个成年人劳动自立品性的根基。
发搓衣板这样的作业“创意”,缘于上海市建平香梅中学校长李砚峰的人生观察。李砚峰近期去朋友家做客时陪朋友去理发,从家到门口的理发店大概500米,朋友却执意要开车前往。这让李砚峰陷入思考:今天人们的生活便利了,但舒适和便利也滋生了懒惰,精神世界里似乎缺乏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巨婴”“啃老”,这些毛病追根溯源起来,大概都与不爱劳动的怠惰之心大有关系。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孩子。时下的中国家长,最关注的是“上哪几家补习班”“学什么特长”“假期去哪里游学”;时下的基础教育,不少人比拼的还是一张试卷考出来的抽象分数。这个逻辑之下,洗衣服的时间当然要转移到刷题“偷跑”之中。懒惰一点,好像都成了“好成绩”的沉没成本了。
教育五朵花,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以“劳”为基。此前,《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重申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体脑结合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说得更通俗一些,一个人不会劳动,也未必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人工智能再发展、科技进步再神速,也不能代替劳之能、勤之心。
从农耕社会走来的中华文明,对于劳动,有着基本的共识:不稼不穑是可耻的,勤勉耕作是光荣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勤与劳始终未曾分家,而劳与识更有血脉渊源。因为一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说到底,都来自于最宽泛意义上的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的劳动、改造社会的劳动,改造人类社会的劳动。无论是种瓜种豆,或者是除草拔苗,春耕夏种的付出、春华秋实的收获,劳动构建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关系。
在不少学校,时下的劳动,已经成为一门功课。不过,这门功课究竟会不会被待见,还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给予劳动正确的评价和尊重。说句题外话,什么时候母亲操持的家务能被正确估值,什么时候我们或许才能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一块搓衣板,几件小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教育这件事,洗衣做饭最基本,寻常细节最入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