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向党和人民报告——“七一勋章”获得者速写

2021年06月30日 00:16:42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题:向党和人民报告——“七一勋章”获得者速写

  新华社记者吴晶、任沁沁、屈婷、丁小溪

  这一刻,荣耀无限。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

  这是党和人民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褒奖。

  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有4位已是百岁高龄;还有3位已离世,其中最年轻的一位永远留在了30岁的芳华。

  他们以毕生奋斗,向党和人民报告:

  这一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他们播撒下清澈的爱

  高原深处的加勒万河谷,青山肃立。牺牲在这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分队长陈红军,永远缺席了这次授勋仪式。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位33岁的父亲,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未出世的孩子。

  英雄清澈的爱,党和人民不会忘记!

  翻开72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史册,“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的故事震撼人心。

  子弹迎面袭来,打烂了船帆,击中她的右臂。14岁的安徽无为县渔家少女紧咬牙关,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向长江南岸冲去。

  “不怕死吗?”

  86岁的老人豪气未减:“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解放军送过江,对岸的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抗美援朝战争金城战役已经打了4天4夜,敌军疯狂反扑38次,都被王占山率队击退……

  “排长!排长!”战士们两次把他从炸弹坑中挖出来,醒转了他就继续指挥战斗。

  “死而复生”的,还有孤胆冲锋、歼敌百人的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组织最终找到他时,这个“失踪”的英雄已回乡务农33年。

  为什么对自己的功劳不提不念?他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以身许国,他们无所畏惧。硝烟散去,他们深藏功名。

  许多年后,因为一件挂满军功章的破旧军装“刷屏”了,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的村民才知道,带领他们修沟渠、战贫困的老生产队长孙景坤,竟是在辽沈、平津、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从不向组织开口、伸手。20多处伤疤、留在身上的弹片,是这位老兵自己珍存的回忆。

  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时代大潮翻涌向前,共产党人挺立搏击。

  蹲在排列整齐的纺织机前,灵巧的双手在纱锭上翻飞——黑白照片记录下第一代劳模黄宝妹的身影。

  年仅22岁的她一人能照看800个纱锭,而一般工人大概是600个。

  旧社会,黄宝妹在日本人开的棉纱厂当童工,动作稍慢,就会被工头毒打。新中国百废待兴,“这双手终于属于自己了”,她立誓“要为国家纺出更多的棉纱”!

  车间常年燥热如酷暑,机器轰鸣声巨大,女工们的手被勒出了血,下班后经常吃不下饭、听不见声,可是黄宝妹带头坚守、争分夺秒,她所在的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为国家贡献了大量优质棉布。

  “我的战场永远在这里。”曾有机会当干部,也曾有机会当专业演员,可黄宝妹却主动要求回车间,42年冲在一线。

  69岁的治沙英雄石光银依然守着毛乌素沙漠:“活一天,就得栽一天树。”1984年,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南海子农场场长石光银砸掉“铁饭碗”,承包治理荒沙,成了众人眼里的“疯子”。

  沙到哪里,石光银就睡在哪里。为了战沙,他变卖家产、负债累累、痛失爱子……数十年来,硬是带领乡亲们筑起一条百余里长的“绿色长城”。

  与贫瘠的命运抗争,为人民的幸福而战,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使命。

  唯一的水源,在三重山外。

  “一两百号劳力,能凿通三座山?”31年前,面对乡亲们的质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撂下狠话:“水过不去,拿命来铺。”

  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一条9400米的“天外来渠”凿成了!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贫困的帽子摘掉了!年逾八旬,他仍奋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不干半辈子。”

  而返乡担任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黄文秀,把刚刚开始的一辈子,献给了她眷恋的土地。

  遍访贫困户、推广种植砂糖橘、建立电商服务站……驻村一周年的那天,她已在崎岖的扶贫路上奔波了两万五千公里。

  “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阻拦我前行?”面对基层工作的种种挑战,她冲锋在前。谁能想到,匆匆的脚步因为一场山洪戛然而止。

  “文秀只是1800多位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的英雄中的一个。”姐姐黄爱娟抚摸着这枚沉甸甸的勋章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他们贡献了光和热。”

  他们扎下了最深的根

  “祖国,我回来了!”1956年6月,陆元九终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力,踏上他魂牵梦萦的土地。

  一颗在惯性导航技术领域冉冉上升的“新星”,从此隐没在国际学术舞台。若干年后,当“两弹一星”升腾在东方的苍穹,陆元九的名字方为世人所知。

  半个多世纪,陆元九在惯性导航和自动化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基础性工作,为我国卫星、火箭、导弹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已过百岁仍然躬耕育人,“一代一代还要继续接力”!

  心之所向,就是根之所系。

  20世纪50年代末,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塔吉克族战士吴天一,又一次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雪域开展高原病研究。

  帐篷扎在生命禁区,实验室建在世界屋脊,白天他与牦牛为伴,夜晚独坐酥油灯前。为了建设首个模拟高海拔环境的实验氧舱,急速下降的气压打穿了他的鼓膜;为了采集一手的数据资料,他多次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

  “青藏高原是我生命的根。”87岁的吴天一仍在跋涉,“我还要和时间竞走,有生之年继续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风雨兼程,他们与人民,如同种子与泥土紧紧相依。

  197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当淳朴的牧民把自家舍不得吃的面条端上来,19岁的下乡知青廷·巴特尔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乡亲们不该这么苦!”巴特尔的父亲廷懋是新中国开国少将,从父亲身上,这个蒙古族青年继承了勇猛无畏,还有责任担当。

  他学打草、放羊、种树、开拖拉机,与嘎查里的姑娘结了婚……这一待,就是40多年。当年下乡的60多位知青,只有他留了下来,带领牧民,把“沙窝子”变成了“幸福窝”。

  山高水长,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印着他们的足迹。

  1964年,24岁的山东小伙儿魏德友来到狼嚎不断、风雪埋人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天地苍茫,魏德友习惯了在脖子上挂一个收音机。40多双破了洞的鞋子,曾默默陪他走过20多万公里。

  半个多世纪,战友们陆续离开,这座“活界碑”还在。二女儿魏萍接过父亲的羊鞭,“根在这里,心才安宁”。

  33年前,同样接过父亲的拐杖,年轻的藏族姑娘卓嘎扛起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

  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日拉雪山上往下望,这条边境线在牧场和原始森林中若隐若现,走上一次要七天七夜。

  走累了,卓嘎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那一面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南海之滨,琼海市潭门海港。老船长王书茂最爱远眺一道道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直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

  潭门渔民世代守护和耕耘着这片海。王书茂战过台风,护过岛礁,把全身被紫外线灼伤的皲裂视作“成长的记忆”……

  如今,发展休闲渔业、建设海上民宿让渔民渐渐告别了昔日赶海的辛苦,当选新一任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书茂依然喜欢钻进颠簸的船舱。“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有了更深沉的爱,才有更磅礴的力。

  68岁的退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勤勤恳恳30余年,把贫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变成全县排名第一的“富裕村”。

  给孤寡老人当女儿,给失足青年当妈妈,给全体居民当“保姆”……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凭着一颗热心和一双脚板,把一个有着3500多户居民的老旧小区变成了拥有170多项荣誉称号的模范家园。

  放弃了当领导的机会,婉拒了“赚大钱”的邀约,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艾爱国把毕生积累的十多万字技术笔记、数百项焊接工艺献给国家,带出了数百名跻身世界制造舞台的“钢铁裁缝”……

  来北京领奖的这段时间,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的手机响个不停,那是高考后的学生们向“校长老妈”报喜。

  13年来,她亲手创办的这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已累计走出2000多名大山女孩。

  曾经难愈丧夫之痛的张桂梅,在这片大山里得到了淳朴无私的帮助,她要掘一口教育的清泉,报答人民的滴水之恩。

  每天清晨,她一边巡视,一边用喇叭喊话,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到了假期,她就背上面包、矿泉水,徒步去山里家访。

  近12万公里的家访路,相当于绕地球3圈。这个吞着药片、伤病难行的弱女子,激励着孩子们“向前走”:“祖国哪个地方需要,就上哪个地方去!”

  他们追寻着大道的光

  大案疑案,无一错案。1955年至今,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崔道植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了7000件,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

  很少人知道,当年入行时刚刚21岁的小伙子,曾对着一张张弹道轨迹的照片,做过多少次试验、比对过多少种可能。

  “很笨很笨,但必须这么做。”即使现在早已蜚声海外,他依然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独自思考到深夜。

  “技术手段或有穷尽,公平正义没有止境。”

  人间正道是沧桑。他们守住了道,就守住了心。

  中国医生真的能在不使用麻醉药品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代表团点名要求参观辛育龄的开胸手术。在全程的摄影记录中,针灸师用一根针在病人前臂外侧的穴位上扎针捻动,辛育龄随后实施了右肺上叶切除术。原本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手术,只用了72分钟,且病人全程清醒无痛苦。

  “奇迹”竟是辛育龄在自己身上试出来的!从亲身体验在针麻状态下切阑尾,到用镊子夹皮肤测试止痛效果,他最终锁定针灸麻醉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那时,开胸手术耗时长、麻醉药品用量大、副作用大,病人术后康复效果不好。辛育龄的手术水平已冠绝全国,很多同事劝他不要冒险。他却说:“如果不能帮助病人,算什么‘名医’?”

  至善至真,只为所求纯粹。

  第一眼见到奄奄一息的白血病患儿马天乐,宁夏吴忠市的退休职工王兰花心碎了。这个自己还过得紧巴巴的妇女见门就进、逢人便说,东奔西跑了1年多,终于筹到13.12万元善款,救活了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

  如今,从只有7个人的“王兰花热心小组”到超9.5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古稀之年的王兰花领着一群“傻”大妈,走上了“越来越宽广的爱心大道”。

  曾在多个非洲国家工作,先后出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南非大使……每当有人将刘贵今略显黝黑的肤色与数十年从事对非工作的经历联系起来,这个外交官都会呵呵一乐。

  作为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兼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他在退休后依然多次飞赴一线,开展外交斡旋,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理念传得更远。

  至臻至美,只为初心所属。

  《大雷雨》里的钟表匠,《茶馆》里的秦二爷,《王昭君》里的呼韩邪大单于……被称为中国话剧“活化石”的蓝天野,在学生时代亲历北平的沦陷,毅然以中共地下党人的身份走上了话剧舞台。

  年逾九旬,蓝天野依然没有告别戏剧舞台和讲台:“不要叫我化石,那就定格了,我还要和党的文艺事业共同成长。”

  1965年2月,因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遍全国的青年作曲家吕其明接到一个任务:创作一首歌颂祖国的序曲。

  他热血沸腾、夜不能寐,7天就写出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红旗颂》。然而,直到2019年,修改了半个多世纪,他才又一次向党交出心目中的完美版本。

  “与时代脉搏共振,被人民所喜爱,这就是我的追求。”吕其明说。

  无论时空变迁,一颗心依然滚烫。

  一句“共产党人不会离退休”,周永开拎起拐杖一头扎进四川万源花萼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一干又是15年。

  101岁的老红军郭瑞祥离休后生活简朴,为解决老干部和遗属实际生活困难发挥余热……

  1935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背手挺胸、面带笑容,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多年后,他的女儿瞿独伊凝望着这张照片,情不自禁地用俄语再次唱起这首歌。

  因为父母献身革命,她的幼年颠沛流离。得知父亲牺牲的那一天,她哭晕在异国他乡的学校。

  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毛主席的讲话,与爱人共同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此后的人生,她就循着7岁时父母领她走进中共六大会场时的样子,笃定不悔、一往无前。

  先烈的求索,后辈的追随,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李宏塔在安徽省民政厅一干18年。当了厅长,他每天依旧蹬着自行车,穿行在熙来攘往的街巷。

  年复一年,李宏塔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很久以后,沿途的交警、摊贩才知道,这个总是和他们微笑问好的李厅长,祖父竟然是李大钊!

  不搞接送、不打招呼,多年来李宏塔始终坚持“一头扎到最基层”。他从百姓家的蒸锅里“闻”出救济米问题,在应急帐篷里感知受灾群众的暑热,在全国两会上为困难群众奔走“发声”,退休后又投身慈善扶危济困……

  在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看到祖父李大钊在青年时代下地拉犁、同工人们一起过年时的场景,已经72岁的李宏塔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