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权三年支教路一生边疆情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2021年06月28日 09:35:50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27日,回到扬州的第8天。清晨醒来,杨宝权还有些恍惚。推开窗户,是独属于扬州的小桥流水,精致模样。远在48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新源,那里的天高地远,一目千里,却还在脑海中浮现。三年的援疆支教,已在他的人生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杨宝权和学生们交流谈心

  “凡人”小传

  杨宝权,曾任扬州市邗江中学北区校维扬中学化学教研组长,2018年远赴新疆新源第六中学支教,先后担任教科室副主任、副校长一职。三年期间,教学成果丰硕,学生成绩位列前茅,更是为当地培养青年教师,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凡人”自述

  从陌生到熟悉,从异地到故乡,三年时间,我已把新源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那里有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岁月,那里有我曾经为之浇灌过的校园。我特别真诚地希望,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都有大好的前程。那些可敬的朋友们,都有幸福的生活。

杨宝权在新源县第六中学上课

  飞行6个多小时

  3年前到了新疆新源支教

  杨宝权的支教生涯,是从3年前开始的。2018年,时任邗江中学北区校维扬中学化学教研组长的他,积极响应援疆支教的号召,前往扬州对口支援城市新疆新源。

  “在此之前,我没有去过新疆,印象中,那里有着一望无垠的天地,有着千年不倒的胡杨,内心很是向往。”杨宝权回忆道,“当时我教书23年了,也想让自己挑战一下新的环境。”

  2018年8月,飞行6个多小时,跨越4800多公里,来到新疆新源时,目光所及,是天之高,是地之阔。那里地处伊犁峡谷,早晚温差很大,尽管时值夏季,夜间仍需薄被。

  经过多年的对口支援,很多扬州人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新源也被称为“小扬州”。在这里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不适应。走在大街上,总能听到几句江苏口音,遇到几位扬州老乡,这让身处远方的杨宝权,内心升腾起一丝熟悉。

杨宝权辅导学生学习

  连续三年毕业班

  他教会了学生打开视野

  杨宝权任教的是新源县第六中学,为人师者,只要走进教室,看到那些稚气未脱的面庞,就有一股责任感涌上心头。作为教师,他连续三年担任九年级化学课的教学,都是毕业班,教学重任,沉甸甸在肩头。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口音。平时说话,多少带点扬州口音,到了新源,就要用纯正的普通话了。卷舌音、翘舌音,杨宝权可没少练习。作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杨宝权也懂得如何与学生们相处。上课时,一定要有严格的课堂纪律。下课后,就可以轻松交流,毫无障碍。所以,学生们都很喜欢他,私下里都称呼他为“宝权哥”。

  当然,也有一些性格比较调皮的学生。记得第一年,班上就有一位学生,性格乖张,上课时打瞌睡,杨宝权提醒他时,他却站起身来,对着杨宝权大吼大叫。杨宝权让这位学生先离开教室,到教师办公室冷静一下。“下课后,我刚到教师办公室,这位学生就主动向我道歉了。那里的孩子,性格都非常淳朴可爱,我们至今还在保持联系。”

  教学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杨宝权发现,有些学生也很踏实,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容易走弯路。对于这样的学生,他总是耐心教导,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有些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就带着家里长的瓜果来感谢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间。”

  在新源六中,杨宝权将扬州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其中,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课下与学生谈心交流,得到了学生的衷心爱戴,所任教毕业班的中考成绩历年都位居全县前茅。

  三年的教书,在化学课程之外,杨宝权讲的最多的,还是山外面的世界。新源地处天山地界,地理条件较为闭塞,杨宝权经常为学生们描述大山之外的世界,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有更开阔的视野。

家访

  担任学校副校长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教学任务之外,杨宝权还担任了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一职,管理设计学校教科研。每个学校都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既要让教师能够操作,也要收到具体成效。在扬州的一套管理办法,并不适用于新源,必须根据当地的教学现状,包括教师本身的师资水平,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

  一年半后,杨宝权就担任了学校的副校长,责任更大,而他的教学管理也是在不断摸索。“当地学校有着自有的管理模式,我所提出的建议,也是不断在观察、思考、揣摩中形成的,最终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改善。”

  杨宝权知道,自己支教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他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他要为学校、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从日常的教学,到长久的师德,他以身作则,曾在新源县教育大讲堂,做过《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讲座。他还亲自带了一位青年教师张红梅,张老师本来不是化学学科的,经过他的亲身传授,从不会教到会教,从教得好到教得优秀,张红梅在“苏伊杯”青年教师素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杨宝权深知,在“教育扶贫”上,不仅要有长远计划,也要有点“实在”的。他号召爱心人士,对新源教育进行援助。三年来,他帮助学校打造了教师阅览室,在教室里新建了班级阅读角,还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金额达到十多万元。

  结束支教返回扬州

  三年情感化作热泪长流

  三年时间,有着很多难忘的故事。有些瞬间,回想起来,依然如此感动。新源的冬季很长,从10月下旬就开始下雪了,一直持续到来年3月,室外的温度,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如此漫长的冬夜,独处异乡,难免感到孤独。当地的同事们,还有“援友”们,经常叫上他到家中作客。

  2019年冬季,杨宝权的膝盖忽然感到剧烈疼痛,最严重时不能行走。当地的朋友们为他找来拐杖,送他前往医院医治。同事们不仅主动帮他承担教学,还每天把饭菜从食堂送到宿舍,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杨宝权感到无比的温暖。

  三年时间,杨宝权自认是一位合格的老师。但是对于千里之外的家人,他却充满了愧疚,妻子还在手术康复期时,他就远赴新疆。而自己母亲住院动手术时,只能将前来探望他的妻子“赶”回扬州照顾母亲,自己只能在新源祈祷母亲一切安康。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三年也缺失了不少。

  支教三年,终有一别。今年夏天,杨宝权结束了援疆支教,回到扬州。临别当天,他一遍遍在校园里走着,熟悉的道路,热情的同事,可爱的孩子,相伴的花儿,三年的情感,化作热泪长流,化作思念永存。

  【对话】

  我和他们此生友谊永不断

  记者:您之前没有去过新疆,三年下来,您对新疆的感受如何?

  杨宝权:以前只知道新疆地广人稀,到了那里才知道,一个新源县的面积,比上海市还要大,但人口只有30多万。我们有时要去一个县里比较偏远的地方,开车要开两三个小时。当地不少人家门口鲜花开放,非常漂亮,有时忍不住就会站在那儿欣赏,主人看到了,都会热情邀请我们进屋坐,还会倒上奶茶,端上瓜果,非常好客。

  记者:三年以来,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杨宝权:从职业的角度上说,三年的支教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我担任副校长的一年半内,对自己也是一种全新挑战,我要从全校的视角,为学校管理出谋划策。更为重要的是,来到新疆,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此磅礴,如此壮阔,无论是视野还是心胸,都会变得更加开阔。

  记者:您还会想念新疆的学生吗?

  杨宝权:他们都是非常可爱的孩子,我真心非常喜欢他们。我教过的一位学生,高中考上了泰州口岸中学,我回扬州时专门去看他,见面之后,我们都非常高兴。还有两位新源学生,不是我教的,也考上了邗江中学,我也会去看望她们。

  记者:接下来您会在扬州教书吗?以后还会去新疆吗?

  杨宝权:我现在回到扬州,等待教育局的工作安排。今后还能不能再去新疆,这也说不好。正如我离别时所说的那样,三年支教路,一生边疆情,这三年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我深深爱着那片广袤的土地,那些可爱的人们,我和他们,此生友谊永不断。 记者 王鑫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