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的船队从南京下关江面出发,沿长江从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长乐,再由五虎门扬帆,正式开启了下西洋的征程。此后二十多年间,郑和书写了众多惊心动魄又无比壮丽的海上篇章。
《明史》:“成祖……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献所俘旧港酋长。……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郑和的首航绝非一帆风顺,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海寇陈祖义。
陈祖义,广东人,洪武年间因罪逃亡,为盗海上。旧港,古时又名三佛齐,即今天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巨港。陈祖义占据这一通往西洋诸国的交通要道,凡有船只经过,便行掠劫,猖獗一时,成为大明朝沟通西洋的极大阻碍。
郑和虽然拥有强大的船队力量,但甫始仍打算对其和平招抚。陈祖义面对前来招谕的使者佯示恭顺,暗地里却阴谋截击郑和的船队。这一切并没能瞒过经验丰富的郑和,大明海军一举击溃陈祖义并将其生擒。史籍对于这场“下西洋第一战”缺乏详细的记录。多年后,曾跟随郑和出使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写道:“海寇陈祖义等聚众三佛齐国,……亦来犯我舟师,被我正使深机密策,若张网获兽而殄灭之,……由此海内振肃。”从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那场战役的荡气回肠,以及郑和料敌于指掌的神机决断。
据金云铭先生的考证,永乐七年(1409)九月,第二次海上归来不到半年,郑和又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之旅,这次他所面对的是锡兰山国。锡兰山在今天的斯里兰卡,是郑和西洋航海的必经之地。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暴虐凶悖,不睦邻国。郑和前两次途经锡兰山,曾对其有所劝诫,但对方仍怙恶不悛。因此郑和在奏请明成祖后,决定彻底根除这一症结,以打通往远方“西南夷”之海路。当郑和来到锡兰国,对国王宣谕时,国王却贪婪的索要金银财帛。此时,郑和敏锐的发现国王将自己诱入国中,实欲劫夺海面上的宝船。于是,郑和利用对方兵马尽出之机,率统属三千人,直插锡兰王城。劫船的锡兰兵闻讯回援,却被郑和的兵士和宝船上的军队前后夹击,大破其众,生擒国王及其妻子官属,献俘于朝。明成祖在亚烈苦奈儿的亲族中重新择贤接任王位。锡兰山问题至此圆满解决,海上丝路完全畅通。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一年(1413),与前三次不同,这次郑和的船队到达更遥远的非洲,还带回了由麻林国(坦桑尼亚)进贡、被国人称为瑞兽“麒麟”的长颈鹿。然而,除此好事,郑和遇上的还有一桩极为复杂的严重事件。
据马欢《瀛涯胜览》所载,苏门答腊国与大明朝一向关系良好。苏门答腊国王与花面王战败身死,一渔翁率众刺杀花面王,从而成为新国王。数年后,老王之子发动政变,杀渔翁王夺回王位。渔翁王之子苏干剌仇恨在心,不断发兵攻打,新王不堪其扰。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本就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苏门答腊位处南洋冲要,维护该地区和平稳定显得极为重要。若苏干剌取而代之,则大明朝的南洋战略必大受影响。明成祖身为封建帝王,素来重视正统观念。他承认了新王的合法地位,而视苏干剌为“伪王”,并任命郑和平定苏干剌之叛乱。基于上述背景,这次战斗的起因远非《明史》中所说的苏干剌“怒赐不及己”了。战况之激烈可想而知,郑和最终追擒苏干剌于南渤里(今苏门岛西北),威震海上。
陈祖义、锡兰山和苏门答腊之役,是郑和七次航程中最具代表的三次大战,郑和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自1405年始,郑和受明成祖的委派,统领两万余人、二百余艘船只,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诸国,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